□王兆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所以要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一方面是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需要。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中华文化也起源于乡土文化。可以说,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近些年来,在大力推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现象。在城市越来越繁华靓丽的同时,很多农村却表现出凋零衰落,与欣欣向荣的城市形成强烈反差。一些农村甚至变成只有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空心村,让人提起农村便会联想到贫穷落后。很显然,乡村的衰败已经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形成很大威胁,所以振兴乡村,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自“信,传承好、发展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
我们要深刻反省城市化过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城市对乡村的侵蚀已经让传统文化碎片化,甚至让乡村文化价值濒临解体,很多乡村文化已经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而多元文化体系也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农民的精神文化更是呈现出“荒漠化”的倾向。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乡村文化如果任其遭受破坏甚至中断,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振兴乡村,首先要加强乡村的道路、水电、通讯、污水管网、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考虑学校、医院、菜场等生活设施和书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行政服务中心、银行邮政网点等办事机构也要兼顾。另外,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注意设计规划、绿化美化、环境整治,要特别注重对古村落保护,凡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树名木、历史建筑等都要倍加珍惜。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美丽的田园风光作为最高目标。让乡村成为修身养性、心灵安静的地方,让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方。
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乡村的文化元素,让文化成为维系村民心灵的粘合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这是村规民约的根基,我国历来注重乡绅乡贤、村规民约在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要让乡村都变成有文化的地方、让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每个乡村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传承载体。
(作者系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