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千年风雅,百工荟萃,古老与现代在这里激情碰撞。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艺不可避免受到冲击,甚至一些个性逐渐被共性替代。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越发被人关注。
二胡制作大师王国兴坚守着家族技艺。
核雕的手艺之美,正在于毫发之变。
——苏绣享誉海内外,一位老外博物馆馆长却作出“无非是些小猫金鱼”的论断,这让苏绣大师黄春娅深受触动:外界对苏绣的认知为何如此片面?
——一把藏家手上的二胡,被苏州“二胡王”王国兴一眼看出是赝品,无论用料还是做工,均与正宗的“王国兴制”相去甚远。
——一串核雕手串,被友人视作珍物,可经核雕大师陆小琴鉴别,那只不过是机器雕出来的普通工艺品……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的2019年第10号公告,由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承担起草的国家标准《苏绣》(标准号:GB/T38029-2019),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加该标准起草的单位还有苏州市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该标准归口单位为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T/TC401)。《苏绣》国家标准规定了苏绣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
苏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我国苏绣产品质量和生产制作管理水平,对推动苏绣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为手艺定标准,苏绣不是第一例,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例。要想留住手艺之美,所要做的,除了技艺上精益求精,“规范创新”也十分重要。
乱市场
苏绣“无非是些小猫金鱼”
天凉秋意显,比天平山的红枫更红的,是“苏绣”作品《天平红枫》。
到苏州各景点周边随处走走,就能找到《天平红枫》。方寸间,一湾池水,枫树林立,明黄、橘黄以及大红的树叶,铺满画布,好一派斑斓世界。这样一件作品,售价普遍20元。如果是去苏州义乌国际商贸城,找苏绣店老板还还价,还能打个对折。如此“物美价廉”,自然走俏。
只不过,要是凑近了细看,《天平红枫》线条粗放、用色呆板。有人还想再看看更好的,于是老板推荐一套《梅兰竹菊》,共四件,纯白的背景上,红梅翠竹,已有些文人画的感觉了。还还价,50元一件,要是加个木框,200元也能拿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呢?于是,老板推荐的绣品,一件比一件大。原来,他是根据尺寸来定价的。如果再要老板拿件精品出来瞧瞧,他干脆两手一摊:小店的“苏绣”,都不是手工绣,没那么精细。
不是手工绣,也能称之为苏绣吗?拙政园附近,有小店在门口架上架子,请来绣娘,人气明显就高很多。绷架边手帕大的绣品,据说是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报价200元,还还价,100元,再还还价,80元也能拿走。问绣娘,绣一件得多久,答案是一天。绣娘的人工费这么便宜么?有人不免纳闷。而答案,恰巧也在义务国际商贸城的那家苏绣店里,一模一样的绣品,在这里15元就能拿走。
观前街附近的一家苏绣店内,同样有绣艺演示,这里的绣品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内容多为小桥流水、小猫以及金鱼。老板说,店里有些是机绣的,有些是人机混合绣的。
或许是看多了旅游景区周边的“苏绣”,一位从国外远道而来的博物馆馆长居然以为苏绣“无非是些小猫金鱼”,大多雷同、缺乏新意。苏绣大师黄春娅带他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精品展示馆,他才大为惊叹:原来苏绣别有一番神奇天地!
“很多人对苏绣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小商品层面。”那次经历,让黄春娅深有感触。
核雕大师陆小琴也有类似的感受。好朋友请她鉴别一串“珍品”核雕手串,她却看出那其实是机雕品。用机器做核雕,速度快,产量多,可即便是最为常见的罗汉头,拿大师级作品当模本一比较,总不免呆滞,且千篇一律。“它们向人们展示的,不是技艺,也很少有美感可言。”
苏州二胡制作大师王国兴最近也郁闷了一次。今年9月,他到山东会友,有藏友拿了把有“王国兴制”烙印的二胡给他看。他一眼看出,那是赝品,印不是他的,用料、工艺也有很大差别。“做二胡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部件,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怎么组合,都决定着音色的好坏。”王国兴做二胡,分寸全在手上,非机器所能取代。
定标准
强调必须“手工运针走线”
“苏绣给人的印象是美好的。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苏州来,所看到的苏绣,却有很多是粗制滥造的,这在无形中损害着苏绣这张苏州的名片。”从管理和规范的角度看,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沈建康认为,给苏绣制定一个入门标准,很有必要。2017年,《苏绣》国家标准获批立项,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主要起草单位。
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苏绣人才的“摇篮”,保存着全国最完整的苏绣历史档案资料。正是通过精研历史档案,总结与创新前辈大师的技术针法,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娅对苏绣作了全面的学术性概括,最终确定48种国标针法,并对苏绣的用料、技艺与艺术水准作了明确说明。
“明代大学士王鏊编的《姑苏志》,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记载。苏绣的特点就是精、细、雅、洁,其中精、细是精湛技艺的表现,而雅、洁是苏绣的美学特性。苏绣主要表现的是针法的具体运用,以及作品的光泽变化,所以国标侧重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因而,标准中对苏绣的定义,强调“手工运针走线”。
目前,《苏绣》国家标准的实施进入倒计时。按照标准,2020年3月1日起,苏绣必须是手工绣。
“全国二胡看苏州”,苏州作为二胡的发源地之一,二胡的行业标准也正是源自苏州。原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副厂长张振钰记得,1961年,在全国民族乐器评比会上,苏州的二胡荣获第一名,于是当时的轻工部将厂里生产的这把二胡拆解开,测量了各个部件的尺寸,并将其定为二胡的“部颁标准”,也就是行业标准,且一直沿用至今。而那把在全国比赛中夺魁的二胡的制作人,正是当时苏州民族乐器厂的工艺师王瑞泉,王国兴的父亲。
王国兴随父学艺数十年,一手高级二胡的制作技艺,与父亲一脉相承。如今除了开料使用机器外,家族精湛的“蒙皮”和“制膛”等技艺,继续在他手中传承和发扬。今年9月,王国兴到北京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举办的专业二胡品鉴会,他新制的一把黄花梨六角二胡一举夺魁,获得“极品”称号。他个人也喜获“演奏家关注并喜爱的制琴名师”以及“中国二胡制作名师”称号。
“有了标准,就有了行业规范,大家才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切磋、提高。”王国兴说。
重个性
“有常无定”和“艺无止境”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是“死”的,手艺却是活的,讲求巧思与创新,别出心裁。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苏绣艺术教育家沈寿就说过‘以新意运旧法’,针法可以是一样的,但表现时代、表现美的艺术,是多彩的。”黄春娅说。
“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有定故常,无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无常弗妙,以有常求无常在勤,以无常运有常在悟。”在沈寿的专著《雪宧绣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常无定,既遵循刺绣之一般规律,做到‘有常’‘有定’,又以‘无常’‘无定’达到出神入化之妙境。”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退休教师李明认为,这是苏绣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路径,并在其所著的《苏绣》一书中作了详细概述。
就规范市场的角度看,沈建康认为《苏绣》国标的实施,有助于大众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苏绣,也有助于推动苏绣等级分类,对苏绣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帮助的。“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老前辈们常说‘艺无止境’,给苏绣定标准,并不是定义死苏绣,更不是‘定格’。随着时代变化,技术的提高,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不排除标准也会随之调整和提升。”
《二胡》行业标准,就有过多次修订。2011年修订时,增加了产品品种,提高了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也有所调整。
“有的人做琴为了气派,蟒皮格子要选大的,颜色要金黄的,还有把琴头换成龙头的。实际上,音质才是判断二胡优劣的根本要求。”王国兴曾在全国二胡评选活动中当过评委,阅琴无数。根据《二胡》行业标准,二胡可分为高级品、中级品、普及品三类。除了选材,主要分类要求就是音质。
把制作高级品二胡定为目标,在技艺的传承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王氏父子可谓二胡技艺传承的完美范本。
坐落于吴中区光福镇工艺文化城的陆小琴核雕艺术馆,同样有个技艺传承空间。跟随陆小琴20多年的旧木桌上,一盏台灯,两块磨刀石,圆刀、尖刀、直刀、刮刀等核雕“四件套”一字摆开。从雕十八罗汉练习“五刀定位”,到“民俗雕”“佛教雕”“文人雕”……直至复制出“核舟”,陆小琴认为,这些只是技术关口的不断突破,是每一个艺人绕不开的必经之路,但核雕不是简单的雕刻,对艺术的追求,还需要“一口气”。
个性和悟性,决定手工艺的灵性。一天傍晚,在太湖边不经意的一瞥,陆小琴突然有了灵感。“欣喜若狂”的她将一颗橄榄核彻底打破,并打磨得薄如蝉翼,将落日下烟波浩渺的湖光远影投射在半颗橄榄核上。这或许就是陆小琴常说的那“一口气”。
记者手记
留住手艺在于活态传承
留住手艺,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苏州历来重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下了很大力气,也产生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政府、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也一直在做相关工作。
留住手艺,关键要抓核心,主要是技艺特点和艺术风格,比如核雕就有南工、北工之分。如今苏绣有了国家标准,这是个很好的尝试,判断什么是苏绣,有了标准,有了尺度,很有意义。记者深刻感受到,任何手工艺的技艺都是活态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传承和保护工作不宜完全照搬,也要“匠心独运”,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状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把行业往正向发展的方向引导。(选题策划:王芬兰 高岩 稿件执行: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