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能发布72项国际标准?
——苏州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标准化报告”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业内流行多年的话,充分阐明了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实际上,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优质的服务规范,标准几乎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领域。正因为标准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标准化的合作和交流,重视应用标准来开展国际间的产能合作、技术交流以及经贸往来。
近年来,我市通过新兴产业标准化(苏州)协作平台、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提升标准化的战略地位、扩大“苏州标准”的影响、拓展标准化的工作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近日,记者采访了苏州多家企业和标准化专家,探究“苏州标准”如何才能闯出一条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
苏州标准1
顺天时
占领行业前沿 补齐技术短板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相关技术标准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必争之地”。“传统行业在新技术标准上能有突破很不容易。”位于吴江区的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陈斌说,就在今年,通鼎主导修订的同轴通信电缆相关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就像为信息高速公路夯实了地基,为5G场景下数据的高速传输提供物理支撑。“5G领域的标准全球都在抢,想要突围必须从自身寻找突破口,专挑别人做不到的去做。”陈斌说。
通鼎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真金白银鼓励创新,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在领先地位。今年5月,通鼎自主研发的新型5G漏缆,帮助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成为全国首条在站厅站台及隧道区间同步开通3家运营商5G商用信号的地铁线路。“在通讯线缆这样的传统行业中,新技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陈斌说。
“狭路相逢勇者胜”,像通鼎这样的勇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专业领域争得了话语权。然而,还有一些领域,关键技术长期由国外把控,我国的企业长期受到打压。例如在制造飞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制造”的身影并不常见。
“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部分技术因为不够领先,很多地方被‘卡脖子’。”位于吴中区的苏州振吴电炉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永庆说,振吴参与制定了“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感应透热装置的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掌握该项技术的话语权,可以帮助我国打破特殊合金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助力实现高端制造设备的国产化。
特殊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飞机发动机等领域。“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处处受到限制,某种程度上倒逼我们要努力追赶,而且必须有所超越。”马永庆说,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振吴出品的高端制造装备已在行业中站稳脚跟,面对欧美企业的激烈竞争,该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5%,行业国际排名跻身前三位。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为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位置,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方向,苏州市仅2019年就举办了127场各类论坛、专题会议、培训等标准化公益活动,近3000家企业和超过7000人次积极参与,有效加强了苏州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化载体的沟通合作与交流,有力推动了苏州企业主导的多项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2020年3月,苏州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系列实施细则。其中,《苏州市标准化资助实施细则》提出,对于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苏州标准2
借地利
针尖上下功夫 服务中立标杆
我国不少传统行业在亚洲独树一帜,在全球范围也是独占鳌头。然而,随着全球化不断加速,部分行业的“看家本领”被别人“盯上了”。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中医针灸器械的医疗器械企业。早在清代,“北有同仁堂,南有华二房”,说的就是这家企业的前身华二房琢针店。如今,拳头产品“华佗牌”针灸针已畅销海内外。2007年,当韩国准备抢先筹备针灸针国际标准起草时,“华佗牌”决定代表国家“迎战”。“我们的‘国粹’,可不能让别人来立规矩。”该企业副总经理徐爱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历时6年,经历与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顶尖专家数轮“商讨”,我国主持制定的全球第一个传统医药领域ISO国际标准最终获得通过。“起草国际标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意义已经上升到让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高度。”徐爱民说,从这一根小小的针灸针出发,企业产品现已覆盖针灸器械类、电子针疗器械类、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类、外科手术器械类四大领域。目前,该企业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
立足本地守住立业之本,是老字号的生存之道,新兴企业亦是如此。就在一个月前,因获得2018年江苏省质量奖,位于苏州大学的东吴物业获得了100万元的奖励,这离不开标准化对企业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
“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本地高等院校、高档写字楼、高端商业、金融机构、产业园,这些地方对物业服务质量要求较高。”东吴物业副总许磊介绍,在以前,每个人的服务水平都是不同的,现在随着信息化水平的迅猛发展,东吴物业的管理已经从“人管”变成了“标准管”。东吴物业在日常管理中上线了品质管理系统,实现各岗位工作任务自动派发与监管,与此同时,将公司服务流程、可视化标准固化植入系统,实现基础服务标准快速复制化,保证服务高标准、高品质。许磊说,东吴物业作为苏州本土企业,将无形的服务用可视化的标准化管理规范起来,不断追求“苏式服务”的质量提升,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业务范围已经拓展至部分一线城市。“信息化+标准化让每个员工的服务‘不走样’,高质量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许磊说,目前,一项由东吴物业主导编写的国际标准已获ISO/TC267批准立项。
企业在竞争中要领先,高标准是一个“锦囊”。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苏州制造”向“苏州质造”转变的决策部署,我市引导区域和相关组织科学有效地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今年,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全国首个以质量提升工作评价为内容的苏州市地方标准《质量提升评价指标》。该标准以区域、组织在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时需要关注的内容为重点,为质量提升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定提供依据。目前,4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和20项省级标准化试点分别通过验收。
苏州标准3
求人和
行业人才抱团 综合素质提升
标准化工作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从标准立项、编制、协商、通过,到最终推动标准的转化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标准化人才的支撑。“我其实已经是公司里第四代搞标准化的人了。”对于“标准化人才”这个称呼,党鹏乐笑称自己只是初出茅庐。作为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标准研究员,党鹏乐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显示设备及其相关组件标准(IEC/TC110)专家。由该企业主导制定的柔性显示国际标准,对于我国从显示大国向显示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工程师出身的党鹏乐边研发边从事标准化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将经验转化成标准规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标准并不难。但是要将标准推广到行业内形成规范,要求就非常高。”党鹏乐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在维信诺所在的昆山光电产业园里,这样的“共识”已经升级为“共同行动”。近日,由产业园内的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制定的柔性显示器件国家标准已发布,并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据了解,产业园内共有54家企业,累计主导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
“不可回避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标准化人才,从数量和素质上还都存在着差距。”苏州首位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分技术委员会(ISO/TC38/SC1)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关晋平说,标准化工作本身技术含量非常高,包括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以及后期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化工作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既要具有本行业的专业性,又要对标准体系和工作规则精通,如果从事国际标准化工作,对人才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也要有相应的要求。“现有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标准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不足,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这样会影响到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关晋平说,要实现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企业,调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培育一批高层次标准化专家队伍,服务企业的同时帮助企业培养更多标准化人才。
近年来,为帮助企业打通各类渠道,苏州积极搭建新兴产业标准化(苏州)协作平台,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集聚国内外最先进的标准化技术和专家资源服务苏州产业发展,相关部门联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气和电子学会(IEEE)、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内外权威标准化技术组织,每年在苏州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半导体、集成电路、纳米技术、机械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化会议和活动,吸引来自国内外产业和标准化领域的权威技术专家把脉苏州发展,构建“以平台为载体、标准为纽带、创新技术为核心、关键标准项目为导向”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多项由苏州企业主导或参与的重要标准项目。苏州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意识显著提高,极大提升了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化项目的能力和水平,苏州企业的标准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记者手记
“苏州标准”未来可期
标准就像规矩,有资格立规矩的企业,往往都是头部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产品质量过关、自身的品牌响亮,更关键的是,他们牵头立的规矩,行业内通用。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协作平台等创新举措,在提升标准化战略地位、扩大“苏州标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今年,我市标准化工作捷报频传:苏州企业主导制定的两项5G通信领域国际标准发布;吴江网格式智慧管理标准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国首个中德在“标准化+职业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合作成果《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苏州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老有所养标准化项目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我市专家王士涛当选IEC太阳能光伏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组召集人……
成绩源自近年来我市标准化工作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布各类国际标准72项,共有2312家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250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5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39项,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171项,有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2个、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注册专家60名。
当前,企业正面临世界贸易体系、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的重大变化。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苏州企业要跻身“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并非易事。“苏州标准”正在本地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日益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来,“苏州标准”将助力我市各行业赢得更多话语权,唱响“苏州好声音”。
扫码关注“深度118”
(选题策划 王芬兰 高岩 稿件执行 赵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