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020
——4位苏报新闻人的366天
今天是《苏州日报》与你见面的第14175次。
今天是2020年最末一天。
今天挺冷。报纸有点脆。
报纸易脆,新闻易碎。
这一年,热风吹雨,冷眼向洋。
这一年,战士白衣,英雄遍地。
这一年,动墨横锦,摇笔散珠。
朝花夕拾,青山依旧。
不平凡的366天,即将过去——祝愿大地阳光普照。
祝福明天一切都好!
壹
“无一不拼抢、无一不争先”
讲述人:赵焱(时政融媒中心副总监、苏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记得《人民日报》头版一篇写苏州的新闻稿中是这样说的:从“张家港精神”到“昆山之路”,从“园区经验”到“开放高地”,无一不是“拼闯”的结果,无一不是敢为人先的探索。正是靠着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苏州诞生了全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工业小区、第一个与国外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第一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唯一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开发区。作为《苏州日报》时政报道团队的一员,在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我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苏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部署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助力加快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向着“双胜利”的目标昂扬冲刺。由此,防控一线经常成为报道的一线,企业、重大项目开工现场成为我的新闻“热源”。
这一年,苏州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性机遇,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瞄准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发力,大力拉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全面展开、快速变成现实图景。一个个重大工作专题会、推进会,“双12苏州购物节”等一场场重磅活动,成为报道的焦点,传递鲜明奋斗指向,带动发展热潮。
这一年,苏州在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水平谋划“十四五”发展和2035远景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锚定航向、加速前行,全力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品牌,奋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沪苏同城化,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凝心聚力、共谱新篇,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新闻人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回顾这个拥有无数动人瞬间,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0年,我倍感有幸能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传递权威信息、记录历史瞬间。全年累计完成的约600篇重点时政报道,也透过新闻的视角,描绘出苏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时”。
苏州一直处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的“进行时”。2020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营商环境创新大会、营商环境工作现场推进会,部署“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等一系列工作,全体市领导还深入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苏州的营商环境、比较优势得到充分认可,中建集团等央企、阿里巴巴等头部民营企业、参天制药等外企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抢抓机遇,与苏州签约合作、扩大布局。
苏州一直处在推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进行时”。2020年,苏州先后召开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大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等,专题部署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众多重点工作。确立“一号产业”、强化数字赋能……清晰的发展方向、精确的实施路径,带动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与此同时,苏州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狠抓项目和人才招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苏州一直处在优化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的“进行时”。通过加大合作办学、办医力度,苏州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短板。2020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开工、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揭牌、独墅湖医院启用,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交通大整治大提升、城市绿化专项提升行动等工作的深入推进,美丽苏州、宜居苏州焕发新光彩。
此外,还有更多领域处在快速发展的“进行时”。2021年,苏州也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崭新篇章。在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将继续牢记职责使命,奔跑在路上、“融”出更强音,努力记录下新的时代华章。
疫
“逆风逆行”彰显生命伟力
讲述人:李静(健康融媒中心记者、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两年前,我认识了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的明明。她为人热情、朴实善良,很快我们便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她家的西面有一处不起眼的荒废角落,她的公公早晚遛弯时路过那里,觉得可惜,便将其打扫干净,在那儿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和明明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每隔几个月,我们两家人还是会出来聚聚餐、到他们开垦的“田园”里采采风。
热闹的2020年元旦小长假过后,气氛突然变得不一样起来。在市五院病房采访结束后,我来到明明工作的行政办公楼里,听到工作人员聊“武汉出现的几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但愿苏州别出现这样的病例。”明明说。
但是祈祷终究无法抵挡病毒的蔓延。1月23日零点,江苏省卫健委公布了我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来自苏州。随后几天,苏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不断攀升。当时不少市民都非常紧张,纷纷向我们咨询患者的具体情况。肩负卫生健康条线的新闻报道使命,部门总监李晓立即组织我们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疫情报道工作。经过反复申请,大年初三,苏报健康融媒中心、视频视觉融媒中心的几位同事全副武装,成为全市首个到定点医院负压病房采访的新闻团队。随后,我们对首例确诊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跟踪记录。从住院初期的紧张、有情绪,到出院时为医生送上感谢信,再到成功捐献200毫升带抗体血浆……患者的每一点康复、一份爱心都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市民。
进入病房前,我们找到院感科医生,接受了技能培训。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医生反复提醒我们的话:“进入病房是有风险的,你们一定要考虑清楚,注意安全。”而当我们真正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看到医生和患者互相比心、鼓劲儿,患者对着我们的镜头不断地笑,做出加油等动作时,我们的心一下子轻松了起来,病人的乐观和医生的温暖深深打动着我们。随后,围绕患者救治话题,我采写了多篇新闻,也让市民树立起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信心。
疫情期间,市五院迅速成立7个应急防控工作组,明明被安排在综合协调小组,联络媒体便是她的工作任务之一,“不着家”便是“抗疫”时期她的工作状态。那段时间,我们天天见面,有时候我早晨起来顾不上吃饭,她就在路边帮我买两个包子,我们一边啃包子,一边聊接下来的采访。好几次吃完包子,我拿起手机给医生打电话却无人应答,一看时间,还不到7点半。“别急,医生还在查房呢。”她哈哈大笑起来。
在市五院的疫情报道工作一直持续到3月10日,那天,我市87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一线医护人员开心地在肺科大楼前拍了合影。尽管两个月的日夜坚守换来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成绩单,但是该院的医生都说,治愈87名患者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医院在对病区进行彻底消杀后,依然要让负压病房做好应急准备,以防境外输入病例。
稍事调整后,我和明明的工作都转为平常状态,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医院的三甲创建工作中,依然每天“不着家”,我也开始采写疫情之外的新闻报道,只是一直到11月,我们两家人才又一起聚了餐。“希望今年冬季疫情别再反弹,疫苗赶紧上市。”明明说。
作为记者,能够见证医护人员用生命捍卫生命,换来治愈患者的点赞、鞠躬和热泪,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热爱生活,为梦想拼命;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这是我从医务工作者身上读到的最宝贵的品质,我知道,这便是生命的分量。
义
“四个一”故事让省委书记动容
讲述人:范群(“范群工作室”负责人、铜仁日报社社长助理)
用报道助力脱贫攻坚,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今年5月,作为苏报集团的挂职干部,我来到贵州铜仁,开启了一段新闻报道的全新旅程。苏州和铜仁相距1500余公里。2013年苏州与铜仁正式牵手,结下了对口帮扶关系。至今,苏铜两地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格局。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在最关键的冲刺时刻,苏报集团决定派出干部到铜仁日报社挂职,旨在通过两地报社的深度合作,推动东西部报业融合发展,搭建东西部文旅等产业交流发展的平台,见证脱贫攻坚、助推贵州的乡村振兴事业。
苏州日报与铜仁日报制定了“宣传出彩、文化出镜、黔货出山、产业出效”的协作目标。今年7月初,随着“苏报入黔”融媒体新闻帮扶行动的开展,苏州日报记者高戬、张帅,铜仁日报记者陈林、王安宏组成联合采访组,由我带队深入铜仁各县采访。此次新闻行动,从脱贫攻坚主战场沿河县开始,历时25天。在沿河县我们就连续采访了15天。其间,采访组每天兵分两路,在山高路险的武陵山深处穿行,深入乡镇、村寨,采访收集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记录了苏铜合作决胜脱贫攻坚的感人场景。
新闻行动结束后,我们在《苏州日报》《铜仁日报》同步刊发系列报道《苏报入黔·记录苏铜协作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其中,首篇报道《“长江”牵手“乌江”共奔小康》中,“一片叶子的故事、一把手术刀的故事、一条生产线的故事、一间玻璃屋的故事”内容,得到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高度肯定。8月4日,在铜仁召开的江苏·贵州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上,娄勤俭书记直接引用,以“四个一”的故事来回顾了苏黔扶贫协作、合作的发展历程,让双方与会者动容(据8月6日《新华日报》报道)。
“背子坨,背子坨,背起罐罐走下河,罐罐滚下坡,水都没得喝。”背篓是贵州山村居民常用的运输工具,背柴、背水、背物件、背小孩、背粮食。在全民脱贫奔小康路上,背篓也到了“退休”的时候。在沿河县采访时,我们根据这个题材,推出了《向乌江挥一挥手,不带走“五个背篓”》的报道。报道推出后反响强烈。此后,我们结合当地实际,联合铜仁日报策划了“五个背篓”公益计划。今年8月23日,“五个背篓”公益项目及“五个背篓”IP化品牌,在苏州首发。经苏报集团媒体矩阵的传播推动,项目首发当天,就受到了数十万市民和网友的关注。随后,铜仁各地出产的梵净山小酒、梵净山香菇、酸辣粉、红薯粉、苗家社饭、花田粑、黑木耳、牛肉干、绿壳草鸡蛋等产品,以“五个背篓”为统一品牌集中登陆苏城市场,迅速打开销路。此后,“五个背篓”公益项目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9月5日,“五个背篓”在“文明苏州 向上向善”2020苏州慈善嘉年华活动中“C位”亮相;9月10日,“五个背篓”入驻“苏州最美乡村”吴中旺山;10月1日,五个背篓”进入“相城;11月,“五个背篓”又走进苏州品博会,一举拿下“最具特色品牌奖”……
11月23日,贵州宣布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紫云县、榕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铜仁10个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全市贫困县清零。
移
“字在独墅”雏凤清于老凤声
讲述人:姜昊涵(社会生活融媒中心记者)
对于我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如期而至的毕业季,亲身站在十字路口之中,这是选择和转变的一年。
清晰地记得,去年年底,在临近回苏过寒假之前,我还在北京定福庄中国传媒大学的麦当劳吃着“金桶”,手机上突然跳出一条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消息,看到评论区出现“非典”“传染”等字眼,心头一紧。十多年前的“非典”时期我还过于年幼,只依稀记得当时家中备好的口罩与消毒水味道弥漫的房间。
1月初回苏后没几天,新冠肺炎开始露出可怕的真面目,武汉封城,多地告急,路上的行人逐渐减少,对未知的恐慌、盲目的猜疑在逐渐蔓延。躺在房间里看着手机上实时更新的触目惊心的数据,想着短短数日之内产生的变化,心中不免产生一丝身处历史浪潮的“魔幻”之感。
当毕业季遇上疫情,自不用说,我成为了“最特殊”的一届中的一员,原本计划中的返校被“无限期”推迟,毕业设计、论文和其他毕业手续都只能“云”完成,心目中毕业季的“狂欢”如今化为了一连串电脑屏幕前敲击鼠标键盘的声响。
2020,因为疫情,毕业生们的计划被重新洗牌,却又一切都显得格外平静,谁又能知道平静之下,人生的道路是否因此发生了转变。
一直到毕业开始海投简历,我的道路依然不明朗。当一切都只能在线上进行时,简历石沉大海已是家常便饭,参与笔试面试逐渐变得盲目,方向也渐渐模糊。
机遇与遗憾始终相依共存,经过数月的海投,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明确了去处,我清楚地意识到:该做选择了。看到苏报集团的招聘信息后,自己心中一度黯淡的新闻之火重新燃烧起来了。
从小生活在苏州,我知道十梓街上的法国梧桐后坐落着苏州日报社,一份份报纸曾伴随我成长,不承想到会有一天,自己真的能有机会成为一名正式的苏报记者,并经历了报业集团从古城区十梓街458号到独墅湖八达街118号的历史性迁移。
很幸运,我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终于决定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苏报社会新闻记者。2020,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终于做出了选择,并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有人说,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做一辈子的学生。我对朋友开玩笑说,2020年我的转变其实不大,仅仅是从学生到“一辈子的学生”而已。
有朋友时不时开玩笑说,我怎么老是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我想说,实际上,很多打工人的“崩溃”往往只是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作为导火索,可能只是家门口的路老是修不好,也可能只是因为本该退还的几百块钱被莫名地卷走,就是这些别人看来的“只是”就可能打乱了一个正常家庭的生活。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民生无小事,不管来自于哪里,人们都有共同的心愿,那便是“厨房与爱”。
本版图片均由讲述人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