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人
不让老年人群体“掉队”,既需要社会关心、爱护和帮助,比如开展公益性的数字技术培训活动等,也需要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完善、提升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
昨天的《姑苏晚报》报道了一位名叫许立的老爷子不同凡响的老年生活——
65岁研习书法;69岁考驾照,他还是位“健身教练”,自创一套保健操,老少皆宜,很多人听了他的讲座,连说有用……这位名叫许立的老爷子哪儿来的好劲道?
许立老爷子的精彩老年生活令人艳羡。虽然由于人生的阅历、经历等种种不同,无法复制,但究其基本“原理”来说,有一点是可以学习、借鉴的。那就是,退休不等于脱离社会,退休是一个新的开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社会上有不少老人把退休等同于养老,不仅慢慢地与社会生活逐步脱节,而且由于不再受工作任务所束缚,生活也变得没有规律,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相反,许立老爷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退休当成是人生新的开始,退而不休”“成了他的口头禅,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间找到了“老有乐为”的平衡点,并以自己的医生经历为基点,把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花在了自己乐于去干的事情上,演绎了“老有乐为”的精彩篇章。
当我们日益关注养老问题时,老年人的再社会化问题,其实同样不容忽视。这是多年前就有专家、学者提出的社会课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当为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提供日益完善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比如,目前苏州已为40多万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上门服务,占老年人总数的23.3%。同时,通过改革试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满足老年人走出家门、进入社区享受日托、就餐、康复、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程飞快,当退休的“分界线”使得老年人身份角色出现巨大变化时,不少人逐步脱离社会化的教育与秩序,成为“边缘群体”。这就需要通过老年人再社会化来解决问题。
不让老年人群体“掉队”,既需要社会关心、爱护和帮助,比如开展公益性的数字技术培训活动等,也需要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完善、提升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同时,还需要社会进一步认同老年人的价值,并让这种价值有“用武之地”,创造与老年人交流融合的机会。
期待许立老爷子的精彩老年生活能够照亮更多苏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