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检验工程师见证纺织品行业不断壮大,品种日益丰富
苏报讯(记者 赵晨民)“现在我们检验的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了。”郭建峰是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直属单位苏州市纤维检验院的高级工程师,从业17年来,他见证了苏州纺织品行业不断壮大,纺织品质量逐步提升。
“纤检院的职责,就是把好纺织品的质量关。”郭建峰介绍,苏州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从纺丝纺纱、织造、印染终端产品生产、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如常熟的服装(休闲服装、羽绒服装等),张家港和吴江横扇的羊绒羊毛衫,吴江的丝绸、化纤等。“刚工作的时候,我们在检测中发现问题最多的是衣服的色牢度不够。”郭建峰回忆,2000年左右,苏州各地的服装行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是服装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或是生产技术不过关,衣服常常出现掉色的情况。“我们纤检院作为检测单位,抽检到这类掉色的衣服,会判定相应的产品不合格。”执法部门根据检验结果,会对相应的厂家做出处理。“现在,极少发现掉色的衣服了。”郭建峰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的种类和款式越来越丰富,老百姓购买衣服时对衣服的质地也越来越看重。“根据国家强制标准,服装上必须标注清楚用料的比例,比如纯棉就必须标明棉的含量是100%。”郭建峰说,为了不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泛滥,他和同事们常常对检测结果反复验证,哪怕是千分之一的差别也不能漏掉。“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对口罩质量的检测提到了工作最优先级别。”郭建峰介绍,为了检测口罩原料熔喷布的质量是否过关,郭建峰和同事们在那段时间常以单位为家,错过了吃饭时间就以方便面充饥,还没吃完又跑回实验室继续监测。
现在老百姓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纺织品也越来越高级。“以前一条棉被要用很久。现在很多人都盖上了蚕丝被、羽绒被。”郭建峰说,为了能够规范相关行业的生产行为,纤检院积极参与制定修改了桑蚕丝相关的多项行业标准。为了让检测手段跟上时代的发展,纤检院现在已有本部、常熟、张家港三个实验室,用房共有120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8400平方米,含恒温恒湿室8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800多台(套)。三个实验室共通过国家认可的产品976项、参数397项。
“现在我们除了完成上级交办的抽检任务,还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纺织品种类持续抽检。”郭建峰介绍,前不久,纤检院针对网红直播带货的纺织品启动抽检行动,结果将在完成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总体感觉,这些年,我们身边的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郭建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