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当下的浒墅关,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与旧的更迭中,如何传承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留下更多浒墅关人的生活印记?
作为千年古镇,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在创新中传承蚕桑、大运河文化,创新翻建原浒关蚕种场为文旅时尚街区,更有本土艺人吴连男等用手艺重现“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的历史风貌,让乡愁印记成为古镇的亮丽名片。
讲好浒墅关故事,200亿元打造运河文化小镇
秋日暖阳,走进浒墅关大码头蚕里街区,让人眼前一亮:路边,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静静矗立,诉说着光阴的变迁;蚕里展示中心内,一件件老物件、老资料是蚕桑生产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1912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浒墅关落成。1926年,在蚕校任教的邵申培与郑辟疆将学校南河岸的荒地建成大有蚕种场。在此后的22年中,大有蚕种场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大有蚕种场与其他蚕种场合并,成立浒关蚕种场。而今,在大有蚕种场的原址上,曾经的蚕室已改造成为蚕里展示中心。
浒墅关大码头蚕里街区规划建设面积120亩,分为蚕里、剧源、晓学、守艺、尚河、钞关六个主题板块,目前,已引入花间堂酒店、金鸡湖文化书院、太湖雪蚕桑文化馆、非遗技艺工作室、菩提生活馆等多元化的品质商户。
蚕里街区仅仅是浒墅关运河文化小镇建设的一部分。据介绍,运河文化小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达200亿元,将按照“苏州文化会客厅、长三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着力建设文旅核心区、文旅延展区和水岸生活区三大片区。同时,运河文化小镇通过系统梳理运河文化,将构建文化体验、旅游景观、商业休闲、节庆活动四大系列文化产品,讲好浒墅关运河文化故事,擦亮大运河文化带名片。
自发传承历史文化,把乡愁种在年轻一代心里
越来越多的老浒墅关人在感受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自发行动起来,成为传承浒墅关文化过程中的最动人身影。
吴连男和吴是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9年前,吴是穆找到吴连男,希望联手以微雕景观的形式将旧风貌复刻下来,重现浒墅关昔日风貌。两人合作的第一件作品题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损毁消失的浒墅关龙华寺。根据史料,吴是穆用钢笔画复原龙华寺旧貌,吴连男根据这幅画完成龙华寺微雕。
现在,他们正根据清代画家王翚所绘的《康熙南巡图》,计划复原清代浒墅关大运河沿岸风貌景象,复制区域总计2万平方米左右,南起兴贤桥,北至南津桥,涉及15座桥梁、17条里弄、10个单体景观和无数的老店铺。这块区域包含了浒墅关八景之中的浮桥夜月和南河榆荫。“以史实还原实景,以实景重现故事,让乡愁种在年轻一代浒墅关人的心中。”吴连男说。
61岁的汤义东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传承历史文化。近十年间,他从浒墅关大街小巷收集了上万件残碎的瓷片,每天还要花上数小时研究古碎瓷片,他也有个心愿,就是将这些编上地点、年代的古瓷片展示出来,等到那一天,他想去讲述浒墅关的故事,将浒墅关文化传递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让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一代代传承下去。(记者 刘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