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驻昆山记者 占长孙)“我没带现金!”1月14日,在昆山市黄河路,因车窗抛物而被城管处罚的季先生本以为能侥幸逃过,没想到城管执法人员拿出执法终端,生成了付款码。
当前,移动支付已全方位覆盖居民各种生活场景,但在日常城管“微执法”过程中,往往出现行政相对人未携带现金或执法人员找零难等情况,导致小额罚款难以顺利收缴。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昆山市城管局联合金融机构,在全省率先研发扫码支付缴纳罚款功能,进入“码上缴款”新时代,大大提升执法办案效率。
早在2018年,昆山被省住建厅列为城市管理“双微”快速处置机制试点城市。作为一个人口近300万的县级市,昆山城市管理工作面临人员少、任务量大的局面。在扫码支付模式下,行政相对人通过扫描执法终端自动生成的付款码实现自主罚款缴纳,罚没款直接进入财政非税专用账户,整个过程仅需几秒,不仅节约执法时间,而且有效杜绝“罚而不缴”的情况,让法律法规更好发挥威慑和约束作用。
“移动支付的顺利推行,既是便民服务的一小步,也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大步。”昆山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为契机,昆山市城管局直面城市管理“痛点”“堵点”,对类似车窗抛物、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城市管理领域中事实清楚,但又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违法情形进行快速查处,有效解决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查处行动中,昆山市城管局创新探索“一发动、二处罚、三转发、四表态、五抄告”治理五步工作法,对不文明行为采用取证、倒查的方法进行现场查处,鼓励违法当事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共同抵制‘小微’违法行为”的倡议。同时,建立“城管查处—抄送单位—内部教育—反馈城管”的“微执法”闭环化工作机制,依托勤务指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行为识别技术进行收集和记录,生成影像数据及书面材料,形成“线上查、线下处”的精准治理体系。
2020年,昆山城市管理“微执法”查处结案超10万起,平均每天完成“微执法”查处结案280余起,推动市民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秩序日渐改善、城市品质更加彰显,“微执法昆山模式”还吸引省内外多个市、县相继前来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