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壮大农村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原村民股红分配——
动迁居民喜领“压岁红包”
□苏报记者 周建越 苏报通讯员 徐力维
新春伊始,苏州高新区动迁居民喜领“压岁红包”。“今年我们一家共拿到了6882元的分红。”家住苏州科技城(东渚街道)龙惠花苑的吴雪康喜上眉梢。
连日来,苏州高新区各股份合作社都在陆续发放年度分红。2020年,高新区动迁居民户均股红收入近4000元;预计农村股份合作社分配股红在2.53亿元。
“造血”功能提升了
富民载体十年翻了近两番
“看到动迁居民喜乐的样子,其背后反映的是高新区人对壮大村级经济的重视。”高新区城乡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多分‘蛋糕’的背后,是将‘股份合作社’这块‘富民蛋糕’做大的决心。”
就在去年底,星韵宝龙广场启用,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且与轨道交通3号线无缝对接,可提供集商业、公寓、办公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捷社区生活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迄今苏州市规模最大的富民载体,是狮山14个村股份合作社联合开发的富民载体项目,也是集体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型升级的新探索;可提供近500个岗位,产生稳定租金收益。
“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为科技、开放、交流、共享、智慧的双创社区,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股民就业、分红提供有力保障。”狮山商务创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高新区以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助推农民现代化,鼓励各地以村村、镇村抱团等形式开发建设经营性项目,持续加快富民载体建设,增强“造血”机能,做大做强做实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切实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0年,高新区村均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十三五”期间,村级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7.2%。
通过载体建设对村级经济的支撑,也改变了以前“村村点火、单打独斗”的模式;通过市场化配置手段,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在东渚,通过“龙景汇”商业载体实现满租运作,年租金收入近500万元。去年以来,星韵宝龙广场、镇湖街道锦湖生活广场、浒墅关浒悦生活广场等的相继投入使用,使村级资产不断做大。
目前,高新区镇、村两级富民载体总量达到了243万平方米,十年翻了近两番。
股金分红持续增长
去年“三农”资金增幅达21%
“今年我家能领7000元分红,孙子孙女的压岁钱都有了,还能买点年货,热热闹闹过个开心年!”家住通安镇华通四区的府老伯开心地说,“感谢好政策,10多年来,咱们的股金分红年年涨,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高新区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让股金分红收入节节高。
在通安华通社区股份合作社,2020年分红4633万元,同比增长4%;社区股每股上涨2元变为每股62元,是合作社成立时的6倍多。农村股每股上涨0.5元变为每股15元,户均股金分红在4100元左右。
在枫桥街道,4万名动迁居民全部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按照今年标准,户均可分得股红4900元;平均每股80.26元,较上一年增长了2.5%。自2004年枫桥撤村建居,始终坚持走发展经济与富民强村结合的道路,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2020年,枫桥民发富民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两大合作经济组织,合计兑现股红达9225万元。2005年至今累计兑现股红达10.6亿元,形成了“政府有税金、合作社有租金、居民有股金”的“三金”收入持续增长态势。
2020年,高新区农民户均股红收入近4000元。农村股份合作社分配股红预计达2.53亿元,实现十年翻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高新区还出台了《惠农政策18条》,从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发展农业现代化、搭建农民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四个方面支持区内农村、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等做大做强,给农民稳稳的幸福。
2020年,区级及以上财政拨付“三农”资金达5.28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21%。其中,落实农业企业贴息贷款6000万元,落实载体补贴近900万元,减免农业经营主体租金近800万元,免除农业保险保费117单。
“高新区始终坚持利民惠民导向,通过加快富民载体建设、稳步推开‘政经分开’、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国家级改革试点等,努力让原村民共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