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重回正常轨道,是当务之要、重中之重。
今年2月中旬以来,苏州经历了疫情防控形势反复。受疫情冲击,经济社会运行遭受前所未有的影响,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堵点卡点,原材料供应不足、产成品物流运输或阻滞或迟缓,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尤其是市场主体密集分布的商贸服务行业、文化旅游行业,由于长时间停业,遇到的困难就更多更大。那么,在苏州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疫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全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凝心聚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便是当前极其紧迫的任务。
提振市场信心,首先就要稳定市场预期。1至4月的财税总量,苏州“全国座次”不变,传递的就是苏州经济基本面没有变的信心。1至4月,苏州全市用于民生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维持在80%以上,主要在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支出方面增长较快。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2.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44.0%,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9.0%。简而言之,财税收入少了(“政策性减收”),但该花的民生台账进度正常,“一分没有少花”。在保疫情防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同时,苏州的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产业规划内建设持续推进,苏州经济未来向好。
提振市场信心,重在用心用情助企纾困。呵护市场主体,一方面是要“给政策”,对国家、省里和本市已出台的经济恢复重振措施,全力加速推进落实落地,用具体、务实、精准、可感的行动向市场和社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体现正向引导,从而更好地稳主体、强动力、惠民生;另一方面是要“重服务”,近阶段,苏州各地各部门正在通过专班、专线、专端(移动平台)、专员,加强跨区域协调,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短平快的方式,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区域协同复工复产。比如,搭建“苏链通”等平台,打通产业“经络”,有效保障本土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截至5月29日,在“苏链通”平台的助力下,苏州12487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恢复正常生产,其中达产率80%以上的企业占比为92.9%。
提振市场信心,既要全力以“复”、夯实“稳”的基础,又要抓项目、促投资,积蓄“进”的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动态化、持续性地锻长板、补短板,以强链补链促稳链固链。在此方面,近阶段苏州各地都有一些大动作。比如,5月24日,苏州高新区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外资重大项目、总部项目三类共5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约337亿元。又如,5月27日,苏州工业园区总投资超500亿元项目集中签约、跨国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启用,这些项目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苏州是全省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咬住年度目标,迎难而上,以更多扎实有效措施应对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苏州责无旁贷,当做示范。(苏报融媒评论员 金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