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金 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古人对乡村的勾画、咏叹,反映出的则是国人心中共同的田园梦。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城里人每逢节假日就往农村跑,品农家菜、住乡村民宿、赏田野风光,其实也是心中有个田园梦的写照。
那么,在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苏州的广大乡村应当呈现一种怎样的面貌?如今,答案已经来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乡村。最近,苏州又有8个村庄通过省田园办综合评价,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至此,苏州全市各地累计已有65个村庄荣获该称号,数量保持全省高位。
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也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也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简而言之,在风貌塑造上需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需留住乡村的“神”,在宜居宜业上需留住乡村的“人”。
形神兼具、特色鲜明,正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综合考评的内容和标准。比如,要有流连忘返的田园风光,要有致富农民的产业支撑,要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要有配套便利的公共服务等。抓住这些核心要素,就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
苏州是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全市乡村发展比较快,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还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乡村,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不论是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都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必须认识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一定要符合乡村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田园风貌,彰显传统文化符号,使农村更像农村。必须避免走进三大误区:一是乡村景观的“城市化”,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把城市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二是乡村开发过度“商业化”,建设过多的人造景观,破坏景观的原生态;三是乡村建筑的“西洋化”,模仿复制很多小洋楼,掺杂许多欧式符号,让人产生陌生感、疏离感。
怎样做到形神兼具、特色鲜明?目前,苏州已有65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做出了示范,在面上还有更多的村庄正在跟进。比如,太仓浮桥镇方桥村围绕红色历史、江南老街、特色田园乡村三大元素,塑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绘出农旅融合“好颜色”。该村的做法很实在——修旧如旧,传统老街古色古香;赓续血脉,讲好本土红色故事;洁净家园,打造特色农业片区。接下来,该村将继续朝着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阔步前行。不难想象,这样的田园乡村肯定自带流量,令人向往。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苏州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努力呈现原生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原真的鱼米之乡乡村风貌、原味的江南文化历史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