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之于苏州并不遥远。作为先行先试的地区,多年来,苏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走在前列。2021年苏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2.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89缩小至1.85,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探路先行,苏州有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早在2020年5月,苏州就出台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同步配套实施的“三年行动计划”,还勾勒了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施工图”:到2022年,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值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3%,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5万元以上,恩格尔系数保持在2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5∶1以内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在2021年继续迈出坚实步伐,粗略列举几项“显性指标”:开展了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新增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69.4%,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农业企业在主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万元;新建特色康居乡村55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7个,相城冯梦龙村、常熟七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苏州位居“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综合评分第一。昆山玉山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5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立足基础,接续发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推进“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样板——

“农业更强”就是要统筹划定并牢牢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充分发挥“四个百万亩”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保供能力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向耕地要产量、向科技要发展、向品牌要效益,着力做强具有独特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把苏州的农业品牌打造成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

“农民更富”,既要“富口袋”更要“富精神”。一方面,要大力拓宽农村富民路径,启动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和相对薄弱村稳定增收路径,稳步提升农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农民技能素质。要更加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苏州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工作,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独特功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推进“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三网融合,让“人的现代化”在乡村善治中充分体现、不断进步。

“农村更美”,就是要从“分类试点”走向“集聚融合”,做精一批高水平、特色化连片村庄规划,确保年内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聚焦“规划”“连片”“农房”这三个关键词,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一是建设“两湖两线”全域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再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0个;二是全面摸排农村危房,加快改造提升,推动农村民居面貌改善、乡村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完善,因地制宜打造有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定功能的生态宜居乡村;三是推进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全国示范路建设,新建20个美丽乡村健身公园、20个农民体育基地和30个乡村文化基地。(苏报融媒评论员 金 根)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立体栽培
别样春意
最佳位置
万物“耕”新 奏响丰收序曲
立蛋迎春分
乡村春色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