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人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苏州的“三农”人才从何而来?近日,昆山给出了一个答案:苏州市探索建立高素质农民制度试点(限昆山市)通过验收。目前,昆山已建成一支近万人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框架体系基本建成,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贡献经验。
苏州农业产值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但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而且“接二连三”带来超8倍的增加值,苏州农业1%的爆发力十分惊人。因此,“三农”之于苏州,被放上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全国第一个出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准体系,就可见一斑。如今的苏州农村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模样,比如,“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万元”,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经济样式、市场竞争,都不能再靠“老一套”、老经验来驾驭,必须大量培育相应的“三农”人才,方能担此重任。
很显然,多年前人们曾经发出的“未来之问”——明天谁来种地、明天怎样种地?在苏州已经变成了现实课题。对此,苏州各地纷纷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着力破解“三农”人才的来源问题。比如,太仓早在2013年,就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并创新实施“定向委培”模式,在全国首次采用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开展职业农民教育;2018年,常熟市政府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大专生委托培养模式。
从2010年起,张家港市与扬州大学创新开展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统一分配到各区镇、街道的村(社区)从事农村农业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活跃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行家里手,成为农民信得过、组织靠得住的业务骨干。
培育“三农”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最为关键。针对“三农”人才最为关心的后顾之忧,2015年,苏州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的通知》和《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给予职业农民社保补贴,并明确社保补贴标准、认定条件和发放流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保补贴制度。各地还因地制宜,配套、完善了相关待遇。比如,太仓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农业委培生中加快选拔培养“定制村干”的意见》《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构建定制村干职业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太仓市定制村干岗位等级认定办法(试行)》等7个政策文件,创新实施“田间教育计划”,将定制村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统一计划,搭建3个“1+1”育才平台,促进定制村干健康成长,缩短“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