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杨 仲
“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至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近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这几年,灯塔一词具有热效应主要源于世界范围内“灯塔工厂”的遴选。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工厂”,“灯塔工厂”的数量代表了制造业的高度;作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风向标,“灯塔工厂”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示范性。
“灯塔工厂”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从全球范围看,“灯塔工厂”属于塔尖式的存在,很稀缺,但作为制造企业标杆,其智能制造工厂评价标准和培育体系清晰明了。比对这样的标准,借鉴“灯塔工厂”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引领更多企业先朝着“小灯塔”企业奋进,以此释放更大的“灯塔效应”来引领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发展,从而推动产业链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
推进各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步伐,正是近几年苏州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制造业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苏州制造业之强,全世界有目共睹,不仅门类齐全、体系完善,还拥有规模优势。不过,如何推动制造业从“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转变,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不二选择。《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求,到2025年,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覆盖,中小企业完成数达40000家。
苏州制造业数字转型的痛点在哪里,解决的方案就在哪里。在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苏州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针对企业因为“缺方案”导致“不敢转”的难题,苏州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面向全国精选一批优秀机构,为本市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又如,针对企业因为“缺资金”导致“不愿转”的难题,苏州出台了专项贷款贴息奖励政策,推动银行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给予信贷倾斜;再如,针对企业设备“联网难”导致“不能转”的难题,苏州外部引进和本地培育“双管齐下”,发挥高端平台在苏州集中布局优势,引育平台载体赋能增效。
发展形势与竞争压力倒逼传统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相比于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魄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试错能力弱,因此也会更有顾忌。但当前,中小企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要不断提升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能力。此次两部门部署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意义也在于此。就如通知里明确的那样,要将制造业关键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的重点方向,培育一批扎根细分行业、熟悉中小企业需求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设备改造、软件应用等数字化服务。
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寻医问诊”,提供适度定制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成果转化的数字化方案,通过主动服务、精准服务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强烈意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放大标杆企业的“灯塔效应”,让中小企业树信心、学经验。7月15日,在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来自全省13个地级市的企业代表边走边看,不时询问。人力成本节省60%以上、能源消耗减少49%、仓库使用面积减少40%、物流效率增加60%,作为“灯塔工厂”之一的“纬创”,其生产车间就是最好的情境式“教材”。
目前,苏州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中出现了一批标杆企业,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样本意义,更多地组织中小企业走进这些标杆企业参观学习;也可以更加积极地鼓励标杆企业输出技术服务、输出解决方案和智能化改造经验,放大“溢出效应”,为苏州制造业全线转型升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