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经济稳不稳、强不强,当地的市场主体状况是一个最直观的观察窗口。截至8月中旬,吴中区辖区各类企业达102553户,个体工商户达14711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9户,较年初净增11082户,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5万户,全区存量市场主体总数位居苏州全市第四位。
吴中区的市场主体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今年以来苏州经济的韧性:尽管遭遇重重困难和压力,但苏州经济韧性足、潜力大,5月、6月全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6月规上工业产值就创历史单月最高水平,各项指标稳定向好,7月延续回升势头。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政策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既有面上的“普惠”又有精准的“滴灌”,千方百计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8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61亿户,较2021年年底增长4.4%。虽然这个数据比不上前两年的增速亮眼,但结合今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就能懂得这个成绩的弥足珍贵、来之不易。
市场主体稳,经济和就业才能稳。苏州经济的基本盘稳定向好,从就业数据上也得到了有力佐证。截至7月末,苏州全市新增就业13.56万人,约占全省六分之一。取得这样的成果,一方面得益于苏州第一时间推动“减缓降返补”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免申即享”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76亿元;开展重点产业“云”端送岗系列活动,推出线上招聘127场,提供岗位9.62万个;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及越来越重视市场主体体验的用户思维——营商环境好不好,“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一站式”也好,“只跑一次”也罢,正在成为广大市场主体的普遍体验。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于苏州各地来说,就是要把服务市场主体,特别是已经落地苏州的存量企业作为当前重中之重,抓好存量促进增量。一是要扎实开展企业走访活动,畅通政企沟通机制,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各级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认真倾听诉求,精准了解现状,梳理任务清单,切实解决好企业当前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助力企业稳生产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是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雪中送炭,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盯紧产业发展前沿动态,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竞争活力、创新活力,让市场主体“好起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如何把“四新经济”发展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需在政策环境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与突破,而验证各项措施实不实、好不好,市场主体的数量与质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苏报融媒评论员 金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