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苏报评论员 金 根

生态文明主题宏大、概念宽泛,但内容很具体、很实在。“颜值”提升看得见,黑臭河道消失了、雾霾天气不见了、水清岸绿环境变美了;“气质”虽然看不见,但理念之变、习惯之变、产业之变、格局之变,却让“美丽苏州”拥有了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这十年,苏州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从2012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万元GDP碳排放量“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2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6%;苏州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首批美丽山水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这十年,苏州之所以能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是因为苏州各地主动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吴中区和常熟市为例,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把“绿水青山”可计价作为抓手,夯实制度基础,促进行动落实。2018年8月,吴中区首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意见出炉,由第三方对临湖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土地、水、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四大类资源的变化情况,终于有了一本“明白账”。今年8月,苏州全市首份生态价值报告——《常熟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从此在宜居、宜业的常熟,“绿水青山”不仅有价,而且其价值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变动的。

“线路图”明确了,还得有细致的“施工图”,久久为功,才能让愿望一步步变成现实。以太湖生态岛为例,建设太湖生态岛没有先例可循,寻找生态、生产、生活“最优解”,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今年8月是《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一周年。一年来,立足大保护,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当地是这么做的:一是去年年底生态岛启动一期湿地修复工程;二是设立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治理,每年可削减流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真正建立起了山林农田与太湖之间的天然屏障;三是在生态岛内部,形成从山区到村庄、村庄到河道、河道到太湖的系统治理格局;四是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现有优势资源的梳理重组之下,大力构建契合太湖生态岛发展定位的产业体系。

生态环境的“颜值”“气质”提升了,怎样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让“两山”理念得到实践的生动诠释,应当更为关键。在此方面,苏州已出台专门的实施方案,统筹推动全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该方案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系统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基本建成美丽中国作出苏州贡献。

清洁美丽,绿色低碳,是印刻在江南水乡的最美底色。守护水乡绿韵,厚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苏州正在奋力坚毅前行。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树山早茶开采
添绿长江
走进春光里
春景美如画
桥下空间大变身
走进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