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苏报评论员 金 根

千年文脉看古城,古城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重要窗口。2012年,姑苏区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如何破解古城既要保护,又要更新,还要发展的大课题?

这10年,姑苏区大力弘扬“主动担当、奋勇争先、高效务实”精神,积极作为,向人们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00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59个,惠及居民9.38万户;启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目前已完成20号等4个街坊信息采集,新发现历史要素609个;推进“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建设,已汇聚古城要素资源,并实现要素资源“上图”展示,还聚焦古城14.2平方公里更新改造重点区域,打造特色化专题场景,助力古城保护更新的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管理。

古城保护重在处理好“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必须做到内在机理、文化传承、历史风貌等核心要素“不能变”,让“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的体验不变。为此,这10年,姑苏区以系统思维着力推进古城整体保护、加强全域保护,全面覆盖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四角山水”自然系统、全市域整体江南水乡风貌“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以片区为单位,实施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等历史元素的成片保护,形成“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和原真保护”大景区管理模式。依托古城CIM(城市信息模型)系统,以“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抓手,深度采集整理传统民居信息,对老街区、老街坊和老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推动古城空间数字化建设。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展示传承的方式方法,让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和需要保护的“静”态建筑“动”起来。

古城保护最难的是解决好“怎么变”“变什么”的现实课题,要用“绣花”功夫推动有机更新,让城市功能、历史遗存、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古城“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所言不虚。为此,这10年,姑苏区坚持把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优化民生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古城保护成果全社会共建共享。比如,平江街道中张家巷29号“苏式生活展示馆”去年建造完成,修缮后的老宅既维持了旧貌,又具备了现代化使用功能,很快签下金融总部企业。眼下,该街道正以中张家巷29号等古建老宅为标准,配合姑苏古建公司推进多个古建老宅修缮工程,除悬桥巷钱伯煊故居外,苏肇冰故居、尚堂弄愉庐和孝友堂张宅等多个修缮工程正加快推进。像平江街道区域中发生的城市有机更新故事,在整个姑苏区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归结起来有三大类型:一是靓化城市环境,打造舒心空间;二是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三是深化苏式内涵,彰显宜居底色。

“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这就是10年来姑苏区致力打造的古城保护更新苏州样本。人们之所以称之为“活着的古城”,是因为其已露端倪的未来发展前景,诸如探索以生产线研发为主的M0用地“姑苏路径”等,量的积累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去“梨花里”赏“梨花飞雪”
百万郁金香 花开香满村
春江水暖
田园如画
打铁花
紫荆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