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话苏州”栏目)
□苏报评论员 金 根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
因为,“宜居”是苏州的显著特征,苏州这座城市已连续4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中国第一位。2021年年底,在由《瞭望东方周刊》和瞭望智库主办的“2021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苏州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这个是网络上广大网友对苏州抗击疫情时的评价,也是对宜居苏州的一种褒扬。特别是在最近的10年中,苏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效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10年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持续改善和提升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城乡环境和民生保障水平。截至2021年,苏州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首批美丽山水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再创新高,从2015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到79.2%,比2012年提高6.5个百分点;苏州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81.77岁提高到84.33岁。
改善和保障民生首先要从大处着眼,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抓起,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普惠百姓。通过多年探索实践,苏州形成了年度政府实事工程制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推进民生实事工程项目。比如,2022年的33个民生实事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近400亿元,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围绕保基本、聚焦优服务、着力补短板来展开。一是持续加大民生供给,包括安排新改建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农贸市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二是改善市民生活,包括人居环境、交通出行、文体服务、社会关爱等领域的民生服务项目;三是突出解决城市更新等短板弱项,包括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培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0个等,宜居苏州的各种“硬件”越来越优良。
改善和保障民生同时要从小处发力,聚焦民生实事,践行为民初心,把人民群众的“表情包”,当做工作的“风向标”,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在此方面,已经“10岁”的苏州市民的在线诉求平台“寒山闻钟”,就是一个见证。截至目前,论坛访问量已突破2.1亿,注册会员数达到71.8万,处理网友反映事项112万件。民生无小事,桩桩件件都影响着百姓日常生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每一次“被看见”、每一次“有回应”,一个个惠及民生的举措,都会温暖一大群人的心灵,收获的是人民群众的加倍信任。又如,姑苏区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制度,从2021年9月12日起,于每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把“群众没有不满意”作为工作目标,把为民服务做在前面,今年以来共接待居民群众687位,收集问题诉求313件,听取建议380条,当场答复交办425条,一大批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得到了及时排解,宜居苏州的各种“软件”越来越称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一个地方是否宜居,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条件的综合感受。宜居苏州,最好的“标注”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苏州,这是你我的共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