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非凡十年话苏州”栏目)

□苏报评论员 金 根

事大版面显、位置好。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新闻头条或头条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非当地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大事要事莫属。重读十年前的苏报头条,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和规律。

比如,2012年4月29日,《倷好,苏州地铁》;2012年12月20日,《苏州也有“海港”了》;2012年12月27日,《苏州城乡社保实现“三大并轨”》;2013年9月21日,《探访“新南环”中秋表情》;2015年10月29日,《“千兆苏州”正式建成》;2018年8月29日,《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2018年9月14日,《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5月29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何首发“苏州方案”?》,等等,所报道的都是苏州经济社会领域里的大事要事,地铁、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城乡社保、小区改造、污染攻坚、农业农村关乎广大群众的福祉。

重读十年前的苏报头条,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苏州一路砥砺前行的历史脉络和轨迹——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转型攀高逐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加,开放经济铸强聚优,在8657.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对于关系到苏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重点工程,苏州市委、市政府不仅在当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而且在日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以地铁建设为例,今年是苏州地铁运营10周年,十年织线成网,地铁已融入苏州市民生活,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助力。5条线、210公里的规模,在全国“地铁城”中排在第13位。5条线覆盖336平方公里、275.5万人,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2亿人次,日均客流量从开通之初的10万人次增至120万人次。

重读十年前的苏报头条就能看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需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创造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以上学和看病为例,十年之后与十年之前相比,虽然不能说所有问题和矛盾都已彻底解决,但放眼现实中的苏州各地,“在家门口上好学”“在家门口看好病”,其实已不再是梦想。在教育方面,仅今年秋季,苏州全市就投入使用了76所新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部基础教育学段,涉及大市各个板块,投入资金约134亿元,共计新增学位约7万个。在医疗方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场景已成为苏州人的就医日常。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已建成11个城市医疗集团、15个县域医共体、92个专科联盟、29个远程协作网,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重读十年前的苏报头条,更应当增强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当务之要,就是要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和省委工作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在经济社会领域,要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强化精准调度,稳定工业经济,加快项目建设,提振市场消费,稳住外资外贸,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奋力当好全省经济“压舱石”。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树山早茶开采
添绿长江
走进春光里
春景美如画
桥下空间大变身
走进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