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你能够正确使用“的地得”吗?在年轻人活跃的网络社区,一个名叫“的地得警队”的社群小组最近受到关注和热议。新闻报道、网络小说、广告词、影视剧字幕……组内成员对一些句子挑错被叫作“出警”,目的就是纠正“的地得”的错误用法。也是在最近,某地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Q”,并有一段语言运用让人看不懂的歌词,相关视频随后登上微博热搜。

为“的地得”较真,有什么意义?网络流行语能信手拈来吗?我们该如何“好好说话”?本期留言板,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观点交汇】

别小看“的地得”不分

王治平

放眼当今的网络推文、各种视频媒体,“的地得”不分现象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专家大咖,在其文字表达过程中,在该用“地”或“得”的地方,往往统统以一个“的”了之,至少说明这些人在态度上不够认真,否则就不会连“的地得”也不分了。

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语用“得”;美丽的花朵,慢慢地走,跑得快……诸如此类的组词训练,相信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曾经反复练习过,因为这是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汉语基本规范。所以,对于每一位正在从事新闻或文化宣传的工作者来说,必须认真区分“的地得”用法,这样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为啥要揪住“的地得”不放?理由很简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确规范使用汉字,事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容不得丝毫马虎。更何况,越来越多网络语言正在侵蚀汉字的机体。因此,以对“的地得”较真为突破口,让汉字规范运用问题引起重视和关注,刻不容缓。

不必过于敏感

陈艺娴

个人认为,“的地得”警队不必随时随地纠正“的地得”不分,更不必把网络流行语当作洪水猛兽。新鲜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契合当代年轻人的表达需求,他们往往更注重表达自我表达的个性化,享受轻松愉快、不那么咬文嚼字的交流氛围,所以才会有一系列表意丰富,自带幽默属性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并成为年轻人的聊天常用语。

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和人聊天,这种沟通模式追求迅速便捷,而并不强调内容、细节的完美。相比于正规写作对于精准表达的高要求,在线聊天这一沟通模式不再聚焦“的地得”等文字细节,稍有误差的错别字甚至句子的错误用法无伤大雅。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年轻人,其语言表达相应地带了些“网感”。对此,我们不妨少些敏感。

让规范的语言成为习惯

鹿鸣

对“的地得”较真不是敏感,也不是小题大做。语法,说到底是为语言表达服务的,如果不重视普遍的用语规范,交流过程就会不那么顺畅,在一些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误会。所以,对“的地得”较真,追求和推敲各种词句的用法是很有必要的,尽可能正确使用才是对交流双方的最大尊重。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结着东方式的智慧,规范语言文字确实要较真。互联网时代,即时沟通中,碎片化的思维和错误的文字表达可以存在,我们当然不用咬文嚼字,但如果在所有时候都把方便、快速、简洁当成对交流的最大追求,那么对文字的尊重就会不复存在。长此以往,汉字的魅力恐怕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应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更多回到我们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

要对青少年加强引导

余莉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印记。像“栓Q”“芭比Q”“老六”都是当下的流行热词,它们因为鲜活、新潮,被许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当青少年学生将网络流行语写进作文,我们的确应该予以重视,加强教育引导,但也不必过度紧张。事实上,如果老师和家长想要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恰恰可以从这些日常网络流行语入手,从用语中去理解孩子,进一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区分网络流行语和书面用语的区别,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用语。

此外,还可利用恰当的时机与合适的手段,从网络流行语中加强孩子的语文学习。通过相关流行语进一步补充孩子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进而拓展传统文化素养。

下期话题预告

日前,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实际上,这些年,类似的恋爱课程各地多所高校皆有开设,引起了网友热议。一些讲授恋爱课程的老师,如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也成为了网红。

恋爱课引热议,你怎么看?恋爱教育何以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刚需”?年轻人到底需要怎样的恋爱课?欢迎来稿,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树山早茶开采
添绿长江
走进春光里
春景美如画
桥下空间大变身
走进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