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金 根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时近岁末,又到盘点年度工作的时候,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得怎样、人民群众满不满意,尤其令人关注。昨天传来一个好消息:今年苏州适老化改造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惠及10135户老年人家庭。
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民生实事是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改善和保障民生首先要从大处着眼,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抓起,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普惠百姓。通过多年探索实践,苏州逐步形成了年度政府实事工程制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推进民生实事工程项目。而且,从上到下,市级、区县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层层叠加全覆盖,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改善和保障民生需要从细小处发力,聚焦民生实事,践行为民初心,把人民群众的“表情包”,当做工作的“风向标”,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以2022年度苏州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为例,总投资近400亿元,涉及教育文体、医疗养老、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3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细分,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比如,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五个方面,对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进行“微”改造,缓解了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便。
为民办实事,办得实不实、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永远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考官”。多年来,全市各地持续落实落细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确保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问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到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苏州形成的经验是,各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诉求、征求意见,才能充分掌握民生实情,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切实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让全体苏州人民群众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一个地方是否宜居,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条件的综合感受。宜居苏州,最好的“标注”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认真盘点好2022年度民生实事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成绩与不足,并晒出工作清单,请“主考官”们亮分,十分重要,有助于将明年的民生实事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