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
如何看待目前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乱象丛生,到底该怎么破?从长远看,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能做什么?本期留言板,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观点交汇】
健康所系,“心药”岂能胡乱开
凤阳生
心病还须心药医。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快、强度大、竞争激烈,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专业医生数量不足、从业者鱼龙混杂,尤其是大量“速成”心理咨询师滥竽充数,胡乱开“心药”、治“心病”,既危害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又危害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心理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部分还与医学、哲学、宗教等有所关联。暂且撇开心理治疗医生不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其实就需要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因为心理疾病不仅仅包括情绪疾病,还包括生理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而对生理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必须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根本不是学几个月心理学的皮毛就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咨询之所以受到人们追捧,是因为不但可以缓解大众的心理困扰,还可以让职业人群获得心理减压,对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不过,心理疾病是“心病”,对人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有的时候甚至定生死。既然如此,就须郑重对待,不能让“速成者”充斥市场,更不能让一碗“鸡汤”代替心理治疗,而是要培养更多能真正把脉问诊开“心药”的专业从业者,来抚平人们的诸多心理痛楚与迷茫。
厘清界限是关键
一止
正规心理咨询师需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接受上百课时的临床心理实践和专业督导训练等。而高价购买来的课程,教授的只是理论皮毛,实操经验几乎一片空白。
如此乱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心理咨询服务市场,更会让患者延误治疗、病情加重。对于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员,笔者建议不妨先去正规医院做一个全面检查和诊断,搞清自己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引发亚健康,还是因为抑郁、焦虑等原因患上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则需要通过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全方位诊疗,且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而如果仅仅是工作、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可考虑心理咨询师服务,舒缓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治理行业乱象,厘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界限应当是其中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还可考虑行业组织牵头引入心理咨询师准入制和评价制,让接受服务者从准入心理咨询师中自主挑选人员,并在接受服务后进行评价打分。淘汰那些服务差、信誉低的,促进心理咨询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从业者先得有健康心态
鹿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家庭、工作、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多重压力,使得心理问题常见、多发。当下,国民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大量心理咨询人才需求下,有更多人参与培训、愿意“入行”本是一件好事。
但一些心理咨询收费动辄数千元,从业者却良莠不齐;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刷几个月的课就能速成。“会聊天、有人气就行,顺着客户说,是否具备专业心理知识不重要。”这一从业群体中的很多人,非但是半路出家,而且“注水度”甚高。这些心存侥幸者自己心态、位置就没摆正,拿着“速成”的证书就敢开门揽客,实在令人担忧。
要给别人做心理咨询,自己首先得端正心态。心理咨询行业乱象的产生,与部分心理师从业心态不正有很大关联。注重不断调整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心理一直保持健康水平,这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精神。如果只是为了赚点快钱,就不会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靠真本领入行、靠优质服务而不是靠忽悠赚钱,才能在这一行长久地做下去,心理咨询师应当成为大众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心正”方能“行正”,只有每个从业者都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心理咨询行业乱象才有可能得到治理。
下期话题预告
近来,来自天南海北、身份各异的学习博主,让“学习热”推开了社交媒体的大门。他们或以图文形式更新学习日常,或录制视频剪辑记录“沉浸式学习”,或在直播间直播学习过程,讲述备战经验。
学习博主为何能站在流量的风口?走红的学习博主能让你学会学习吗?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欢迎来稿,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