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陈 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特别谈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苏州作为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走进“十四五”的发展蓝图,注定要有一场关于“文化”的双向奔赴。文化事业是一个城市的温度,而文化产业则是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苏州,有很好的文化事业基础,“十四五”期间,苏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互为表里,相互成就,共同繁荣。前不久,苏州正在举办首届文化产业“东吴奖”(文化企业)评选活动。进入本次网络投票环节的30家候选文化企业,基本覆盖文化产业9大门类,检点入围网络投票环节的企业名单和介绍,不难发现一大亮点便是“软硬实力”兼备,而这也是苏州文化企业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依靠创新发展实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自从去年我市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来,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加速布局,上海音乐学院长三角数字声音研究院等一大批项目密集落地,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规模不大、增长动力不足、文化价值转化率不高、大型头部文化企业不强等问题。加快文创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可以赋能我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高工业产品的创意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加速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跃升发展。

苏州未来要充分用好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优势、姑苏古城的空间优势、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全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最江南”的世界级文创名城。

首先,要充分利用姑苏古城的空间优势,大力实施“创意姑苏”战略,全力打响“最江南”的超级文创IP。作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不仅是游客来看一下、景点打卡一下的旅游地,更应该是品质生活的居住地、文化产业的集聚地。“十三五”以来,姑苏区在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商贸、商务、旅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这些都为古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天然的最佳空间。因此,从国际视野和经验来看,用足古城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古城复兴、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举。

其次,要充分利用制造业的基础优势,聚焦“工业设计”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国际“工业设计名城”。工业设计作为工业经济的价值内核,它引导企业加大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流程、外观、原型的整合优化,推动设计与制造的融合。基于超过4万亿的工业总产值,加上我市本身基础较好,工业设计应该是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有可能发展壮大的细分领域。

再者,要充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实施数字文旅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加快动漫、影视、电竞等产业发展。由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内容产业及各种新型业态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国各省市纷纷布局数字文化产业,苏州要充分发挥在区块链、大数据、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先行优势,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在文体旅领域的应用,推进文体旅产品和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数字文旅产业的大步提升以及动漫、影视、电竞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要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优势,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有:环渤海集聚区(以北京为核心)、长三角集聚区(以上海和杭州为核心)、珠三角集聚区(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中部集聚区(以长沙为核心)、川陕集聚区(以西安、成都及重庆为核心)以及滇海集聚区(以昆明、大理及丽江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发展理念。从地缘上来看,苏州与上海、浙江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大运河文化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为江浙沪三地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搭建了大舞台。我市要积极推动与上海和杭州等城市共享财政优惠、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和人才计划等相关政策,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互动与交流,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秘书长、教授)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马志愿者在行动
叶子笑了
水上课堂
备战“苏马”
虎丘泥人展
“樱”你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