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兵
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开办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平台,发挥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摸排民生事项作用,解决了一大批以往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是一篇惠及民生的大文章,每章每节都必须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决不能放过细枝末节,但这又远不是一个地方甚至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强化党建引领,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变群众自治。
将群众摆在深度推进基层治理的首要位置,最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最紧要的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最关键的是持续突出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驱动作用。紧盯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已经发现反馈的问题,要树牢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的思想,紧紧盯住干部作风顽瘴痼疾,坚决彻底整治能力不足、执行不力、工作不实等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将维护群众利益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成为行动自觉。
推动基层治理的措施好不好,群众最有话语权;基层治理的成效好不好,群众最能直接感受到,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在前头、放在首位,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惠。群众的身边小事就是接续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关键所在,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民意调查走访力度深度,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并逐项逐条做好整改落实。为此,必须让社情民意从过去的“被动”收集变为群众“主动”提出,唯有如此才能直接提升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更从根源上解决“急难愁盼”从哪里找、从哪里来的问题。
群众关心的小事就是纵深推进基层治理的大事。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唯一标准,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通过查问题、找短板,对标问题抓好整改落实,更稳更好发挥群众自治作用,进一步凝聚民心民力,推动实现基层治理行稳致远。针对收集反馈的民生问题,要坚持协商议事不走过场、不做虚功,做到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需要沟通协调的后续跟踪问效,长效保证群众自治的成效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