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以来,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各区进一步盘活道路周边、背街小巷、社区等小微空地,建设类型多样的小微绿化、街角绿化及口袋公园为百姓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游憩空间。截至目前,各区共完成中心城区“见缝插绿”166个。
一个城市宜居不宜居,美丽不美丽,除了公共建筑商业中心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外,城市的园林绿化和遍布街头巷尾的小游园以及健身步道等,都是重要的参照物。苏州是有名的园林绿化城市,有拙政园等多个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苏州还有一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边角料”地块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城市空间寸土寸金,这些看似鸡肋的“边角料”用来做什么?这是城市治理和城市更新中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块“缝”用来做什么,反映的就是一座城市的治理理念。苏州向来重视城市更新工作,不但从整体上保持城市的基本格局和特色,也通过加强微更新来盘活城市“边角料”,让古城在鲜活的细节中展现出更多魅力。而“见缝插绿”就是充分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闲置地等小区域,让其能够“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城市空间之中,为的就是激活这些城市空间的新的价值,从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事实上,“见缝插绿”可以视作城市更新工作的更进一步。城市更新是大战略,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必须下“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文章。一方面,通过对城市空间存量的盘活优化,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另一方面,也要管得细、规划得细,通过一系列更加惊喜的小尺度改造,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城市空间品质的不断提升,让市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有持续。“见缝插绿”的做法,就是逐步把小的绿地空间开放给公众,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的需求。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空间的使用和配置,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一定要在科学布局、精细化治理和创新创造上下功夫。做好城市更新的精细文章,有助于更好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让典范的“苏式生活”变得更有质感和温度。“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问题为导向,把这项工作做得细些再细些,我们相信,苏州将更加宜居宜业,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公园城市”也将很快成为现实。(苏报融媒评论员 苏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