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两师” 画水乡蝶变
——“设计下乡”热潮中的苏州“驻村设计师”速写
近日,在住建部下发的《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中,推广了6类政策措施11项主要举措,共29项具体做法,其中苏州市推行驻村设计师、工程师“一村两师”制度的做法成功入选。苏州也是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这一“苏州经验”并非近期横空出世。早在2018年,苏州印发《关于明确我市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重点内容的通知》,明确“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驻村设计师’为典型示范”的工作定位,并在引进设计力量、引导多元参与、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本土工匠和职责分工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2018年10月,苏州市又专项制定出台了《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施行“设计师驻村服务”。据统计,2021年平均每个试点村庄驻村团队人数已达到7人,团队年平均驻村约35次、280小时。
那么,“驻村设计师”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是早几年困惑许多村民的问题。如今,许多驻村设计师留下足迹的村庄,提升了颜值,腾退了空间,梳理了产业,提高了幸福感,甚至茶余饭后休闲的拐角庭院、健身广场、儿童活动中心等,都与“驻村设计师”密不可分。
长娄里风貌
为一棵大树用心“量体裁衣”
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站在昆山锦溪镇长云村长娄里,成片农田映入眼帘,稻浪随风起伏,小鸭子在田间自在悠游,呈现一派美丽和谐的生态风光。来自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的陆新亚是长娄里的驻村设计师,接触长娄里两年来,他感慨自己的身份是引导者,是协调者,更是新村民。
陆新亚告诉记者,乡村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再规范的图纸也难以保障建设的完整实施,设计师通过驻村的形式才能充分调研,听取村民诉求,做到“陪伴式”服务,为各具特色的乡村“量体裁衣”。正因为如此,驻村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会因为一个项目或一个工程的竣工而结束,就像长娄里,陆新亚现在依然时常要过去走一走看一看。村民们见到他都会热情打招呼,还会请他到家里来坐坐、喝杯茶。
长云村村内游园
但是两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村民们几代人甚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一群外来的‘下乡人’突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并且想改变一些他们熟悉的现状,难免会有抵触。”陆新亚说,从那时开始,身为驻村设计师就在这里开启了沟通与协商的历程。在“大树下”建设节点,当时有村民以新建的景墙影响自家视野及风水为由反对施工,项目建设一度停滞。陆新亚和设计团队为此多次和锦溪镇、村委会商讨方案。一方面,充分保证村民对改造方案的知情权,及时向村民公布方案修改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向村民解释方案思路及展示建成效果;另一方面,设计师站在村民角度和村干部一起向上级反映方案变更缘由,极力寻求最优的解决途径。经过多次多方协调,不少村民转变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方案修改的过程中来,驻村团队站在村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形成了最终方案——将景墙取消,结合现有大树将场地改为更加生态自然的林下庭院空间,同时在沿路一侧布置停车位。这样的实施方案满足了多方的需求,建成效果也是得到了多方肯定。
“一栋辅房的拆除意味着一处全新的节点、一道景墙的调整意味着整体方案的改动、一种植物的变更意味着组团观赏面的变化。”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不断变动、新增的方案,设计师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业务水平和表达能力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想法与需求,更需要有能力将村民合理的诉求融入到设计中去。
肖甸湖村文化节点
为一条竹篱琢磨“千方百计”
走进吴江同里镇肖甸湖自然村,只见砖房民居错落有致,繁花翠草点缀其中,清波环绕、树木葱茏。目之所及,步步皆景,处处如画。来自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驻村设计师吴佶初识肖甸湖还是在2020年的早春,和其他村庄一样,在略显潦草的环境中它饱含着乡土的生机与烟火气。虽仅一水之隔,但高起的竹篱却像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村庄与隔壁的同里湿地公园之间,鸡犬相闻却不相融。
吴佶告诉记者,他们设计团队到来之后,首先想到要充分利用湿地公园这一天然优势。于是团队优化了村庄与湿地公园的搭接方式,在保留乡土记忆的同时,让村庄与湿地相伴而生。为了提升水岸的通达性,村委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一户户登门商讨沿水岸占道违建的拆改方案,一栋栋沿岸新翻建房屋立面设计控制,加上设计师点缀在沿岸的木船、亭台,让村庄的颜值与氛围感直线上升,同时凸显了村庄的边界优势。
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驻村设计团队不断鼓励村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到建设中去,激发他们自主建设家园的意识,而村民也从参与设计、一起探讨方案,到后来甚至主动将自家的材料如一些闲置的木材、砖瓦、陶罐和运输工具贡献出来。
初见民宿
“我们唤醒了更多闲置的空间,这里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一个乡村经济发展的窗口。”吴佶说,焕然一新的肖甸湖拆掉了竹篱,让湿地公园重回乡村,让乡村融于湿地公园。如今,有的村民在同里湿地公园工作,一些在外多年的青年村民也打算回村加入“民宿”一员。
肖甸湖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国介绍,与此同时,肖甸湖还完成了村内800多米的河道梳理,规划、整理了约6000平方米的“美丽菜园”,对周边农业种植的面源污染进行了治理,村内建设约20处休闲点,新建约10处景观小品,新建景观矮墙约1500米。通过提高污水收集率,大大改善了河道环境,并不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使村庄生态环境更好地和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乡村的建设发展最终还是为了让百姓享受到实惠,所以村庄设计不仅要美,还要美得长久、美出价值,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万三酒庄
为一次翻建制定“规圆矩方”
走进周庄镇祁浜村寒贞,马鞭草和向日葵在风中摇曳,一条T字形河流穿村而过,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小别墅间种植着橘子树、柿子树、石榴树,经过拆除违建、增添绿化,现在的祁浜村成为集休闲观光、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景点。曾经哪里是违建、哪里是空地、哪里堆杂物,昆山市田园办的沈娟都能一一道来。和其他区域相比这里驻村的不仅有乡村设计师,还有市镇联合办公的工作人员。
沈娟介绍,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配合村庄实际情况,昆山还推进了合署驻村办公模式。沈娟每周都有两天在周庄镇祁浜村寒贞驻村办公,协助村“两委”、驻村设计师一起推动村庄的建设工作,在田埂地头和大爷大妈们闲聊家长,都是她的日常。她告诉记者,这是昆山市田园办驻村指导制度带来的创新实践。在推行的五年来每年都会梳理安排在建的特色田园乡村,由专人负责驻村进行现场指导,每个村每周驻村不低于两次、每次不少于半天。田园办驻村指导和设计师驻村服务两相结合,双管齐下,达到最好的驻村效果。
周庄寒贞
合署驻村服务制度的建立和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极大地保障了乡村设计的落地实施。寒贞的驻村设计师姚永光来自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他告诉记者,每年对设计师的考核评价中,都会有一项“是否参与翻建房屋”。房屋翻建是村民家里的大事,驻村设计师帮忙设计改进图纸、立面美化,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也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的需求。“设计下乡的服务范围很广,从地下到地上,从内部到外部,都需要设计师们的专业指导和耐心细心。”姚永光说,随着苏州探索经验的不断丰富,今年已经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标准规范。
据介绍,苏州在全省首创制定了符合地方实际的《苏州乡村设计导则》,结合苏州市情、尊重村民需求,本着“村域着眼,村庄着手;统筹要素,聚焦建设”的基本原则,建构出富有苏州特色的乡村设计及管控体系框架。今年10月,苏州市住建局又出台《关于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进一步加强乡村设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开展乡村设计工作,并推动乡村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保障好设计师“陪伴式”“全过程”地参与试点规划建设并跟踪服务,可以确保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走样”,也将其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区别于其他一些乡村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为打造乡村振兴“苏州样板”提供有力支撑。(选题策划 张云霞 高岩 稿件执行 王安琪 市住建局供图)
“昆山之链” 设计新空间
新时代的江南风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来呈现“最江南”?
11月12日,元点设计论坛暨大师联创工作营在锦溪镇顾家浜村袁家甸自然村启动,齐聚于此的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及团队,围绕“建造一种新的传统——新江南空间的当代演绎”主题,为“昆山之链”生态建设工程带来了视角独特、维度多元的乡村美学观点和乡野设计图景。
何为“昆山之链”?昆山提出,今年高标准实施“昆山之链”生态建设工程,依托南部水乡丰富的湖荡资源和生态岸线,打造世界级江南水乡湖链;将园艺植入环城滨江绿道建设,推动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打造亲水亲民的滨水公共空间。
如今,6月初启动建设的“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缘甸首链”启动段已全新亮相。位于昆山旅游度假区南新路南侧的袁家甸村入口处,全长48公里,以昆曲“六宫十二调”作为分段方式,分为缘甸、锦溪、孟堤、莲湖、尚明、淀湖6个区域。
“昆山之链”涵盖广泛,元素丰富。它将有效利用现状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和设施提升改造,构建“三道六线”交通体系,分级分类布局昆恋驿站,营造“一轴五线”活力空间,绘就以一链三象、六宫六苑、二十四驿、二十四园为特色的新江南“清明上河图”。
设计团队认为,“昆山之链”其实找寻的是昆山的江南记忆,展现中华风范、江南风光、水乡风貌、创新风尚,突出基因传承、昆曲穿越、未来化育等功能。“昆山之链”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低扰动、近零碳的方式,将各类资源链接起来。
为此,此次众多设计团队致力于发掘和活化昆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古镇、古村、古桥、古窑进行活化利用,并纳入昆山服务驿站“昆恋驿”体系。赏一出《淀湖有昆》沉浸式昆曲江南秀场、约一场《国风漫游》水乡音乐会、组一局《曲水流觞》江南诗词大会……未来都可在昆山的水乡舞台上沉浸式呈现。(朱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