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优,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园,彰显常熟地域特色和法治文化个性;强化“以案释法”主体责任,让执法同普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创新特色项目“串点成线”,推动“虞城善治”不断迈向新台阶。近年来,常熟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优,以法为笔,绘制出具有善治规律、常熟特色的“共治同心圆”,助力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
一镇一品
打响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常熟市辛庄镇举行民法典宣传月暨“弦歌润辛”法治评弹专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增强全民尊法崇法守法用法观念。
“一缕春风穿堂,福山置新衣,百姓安康万家灯火明。”“无忧小镇再一曲,欲流连不归去。”这两句歌词出自《铜官山》,歌唱的是常熟市“无忧小镇”建设成果。伴着悠扬的歌声,在海虞镇铜官山脚下的“法治文化长廊”漫步,是附近许多村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踏上步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荷香,两旁的荷花池,莲叶田田,荷花竞相绽放。接着往前走,格桑花、硫化菊、百日菊比比皆是,凌霄花爬满花架,当地村民把这里称为“花影隧道”。步道两旁,是“以案释法 漫画民法典”宣传牌,正面是有趣的法治漫画,反面是相关的法条,居民可以在赏花的同时了解法律知识。
穿过步道,来到法治廉政文化园。海虞镇“江南法治文化特色园”讲解员陈心陶介绍,公园的主题是“法治无讼、自治无乱、德治无纷”,通过“古文论法长廊”和“小微权力清单漫画宣传牌”,让法治元素与廉政元素、古文素材与法治文化融为一体,赋予文化园新的文化生命和全新的普法功能,“起到宣传廉政法治文化、增强全民尊法崇廉观念的作用。”
像这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在常熟市随处可见。借助虞山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优势,常熟市充分挖掘法治元素和历史传承,将言子旧宅、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廉政公园、常熟法治文化街、虞山法治之旅、常熟市历史法治文化街、税收普法教育基地等串联成线,首推常熟法治文化体验行虞山线,建设“虞歌法韵”“无忧海虞”“弦歌润辛”等法治文化特色园,彰显常熟地域特色和法治文化个性。
围绕各自宣传重点,常熟市先后打造税收普法教育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馆等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打响虞山篆刻、董浜灯谜、尚湖戏曲、辛庄评弹、古里山歌、碧溪诗词等“一镇一品”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全市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100%,法治元素全面融入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居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以案释法”
普法执法“双轮驱动”
常熟市着力构建“普法+执法”工作机制,当地综合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同步宣传法律法规,力求增进群众对综合执法的认识度与配合度。
常熟市琴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位于香山北路,于2018年5月筹建,2021年10月正式挂牌运行,现有执法队员54名,吴梦镒就是其中的一员。从事基层执法工作十余年,她在严格执法的同时,经常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与经营户、小区居民、学生等群体互动,宣传法律法规,力求增强群众对综合执法的认识度与配合度。
在一次卫生监督检查过程中,吴梦镒发现一家理发店的4名从业人员健康证已过期。她当场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从业人员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服务工作。一周后,吴梦镒到这家理发店“回头看”,现场检查从业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并要求和卫生许可证、卫生检测报告一起上墙公示;同时向经营者详细介绍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相关证照的有效期,并普及相关法律。
“像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相关证照办理起来并不复杂,但个别从业人员却经常疏忽,究其原因,还是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吴梦镒说,为了提升群众的法治观念,今年,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开展普法“四进”活动,累计开展进商户2000余家、进社区40余次、进工地20余家、进学校8次。通过“谁执法谁普法”“以案释法”这种双向性、参与式的知识互动,及时回应和消除相关当事人的困惑与疑问,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近年来,常熟市着力构建“普法+执法”工作机制。常熟市完善普法责任、任务、活动“三张清单”和备案、联动、督查、通报、考核“五项制度”,调整75家部门普法责任清单,督促200多项部门普法项目实施,使各项目标责任由“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不断强化“以案释法”主体责任,完善典型案例报送、整理、发布、宣讲工作机制,打造生活法律案例库。并将普法责任制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定期召开普法单位联席会议,通报普法责任制督查情况,实行常态化、全覆盖督查考核,精心打造“普法+执法”常熟模式。
以法为笔
绘就“虞城善治”最美风景
常熟市持续打造“虞城善治”最美风景,让群众“看得见法治元素、听得见法治声音、找得到法治服务、受得到法治保障”。图为常熟市铜官山村廉法公园一景。
2020年起,常熟市全面实施“法治宣传全屏计划”,辖区760辆出租车、1120辆公交车车载TV,300余块气象屏,84块公交站点广告屏,23家影院,8万台数字电视开机画面均成为法治宣传阵地。
以“看得见法治元素、听得见法治声音、找得到法治服务、受得到法治保障”为目标,常熟市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完善、基础强化、惠民服务、载体优化“四大行动”。制定印发《常熟市法治乡村建设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法治乡村建设“时间表”“责任田”“路线图”,进一步完善法治乡村建设制度体系;试点推进镇域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主体和执法力量,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于镇街,形成“一个执法主体、一支执法队伍、一个执法平台、一套执法规范”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100%全覆盖100%实体化运作,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全面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推进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党群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融合,创新开展“村规民约履约评议”工作,全面打通乡村社会治理“末梢神经”;创建特色阵地,把法治元素全面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全面营造法治乡村环境氛围。
在做优现有示范项目,打响常熟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常熟持续发力提升善治水平,以法治之力推动“虞城善治”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出“美丽常熟 虞城善治”创新特色项目86个。“全面构建‘虞城无诈’治理格局”和“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司法保护机制”、建设“平安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3个项目入选苏州“八心工程”示范项目。将特色品牌充分衔接、串点成线,打造完成红色沙家浜、虞山尚法、海虞先锋、美丽乡村等4条“虞城善治”风景线。
常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许晓东表示,近年来,常熟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路径,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推动法治与文化、历史、城市相融合,努力让法治融入百姓生活,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苏报记者 邹强 见习记者 刘争/文 周小曼 舒婷 姜熠/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