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在制造业大市苏州,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重点产业链展现较强韧性。
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9761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工业投资1592亿元,同比增长7.3%。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基石作用明显,1至11月产值均突破万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产能加速增长,手机终端制造、集成电路、光电缆等领域龙头企业增势较好,生物医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平稳增长。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近年来,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后投资落户常熟市,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图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机器人正在组装汽车。 □记者 华雪根 摄
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最鲜明标识
今年12月2日,《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共出台12条支持政策,简称“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专门为苏州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定制了一个“金融工具箱”,重点围绕“基金、债券、信贷、融资、贴息”等方面形成了详细举措,目前国内尚无城市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专项金融政策。目的就是支持苏州市生物医药企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这是苏州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又一创新政策。
一年来,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部署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出台支持政策、细化42项重点任务进行持续推动,成效加快显现。同时,聚焦优势产业突破,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聚焦光子、智能车联网等16个优势细分领域,逐一建立“三单一图”和“八个一”推进机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入选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名单,苏州获批建设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
此外,苏州新增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2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占全省18.8%、28.8%。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1017家企业入围2022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示名单,7家企业产品获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新增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验区1个、省级信创先导区1个、省级信创实验室2个、省级区块链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8个、省区块链产业人才培训基地1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一年来,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已成为苏州最鲜明的标识。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10月28日,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苏州开幕,论坛主题为“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发布了《中国制造苏州样本》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总结提炼了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苏州特点”和“苏州路径”。
苏州,深刻认识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又大又强”的重要举措。
苏州拥有4万多亿元的工业底盘,对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时海量企业、多元行业等基础条件,也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搭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苏州计划用三年时间(2021年至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今年以来,苏州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步伐不断加速。苏州入选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区,1至11月推进实施项目10897个,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88%以上。完成80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新增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11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02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获评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县级市(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园区)、占全国八分之一。
一年来,苏州还累计建成5G基站3.8万个,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771家。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区)22家。出台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改造提升和处置淘汰低端低效企业超3000家。
苏州,正积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2月28日召开的苏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要持续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优势企业梯队,为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工信系统将具体做好四方面工作:
——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巩固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稳中有升。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技改投资占比稳定在50%以上。梳理摸排重点工业项目,建立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老旧工业区改造力度,提升工业质效。
——全面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扎实推进细分领域行动计划,编制“三单一图”和产业项目指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维度加快光子等制造业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激活高质量发展关键增量,加速布局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推动落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发展行动计划,做强数字产品制造业,做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打造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加快数字化改造步伐,持续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确保2023年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完成1.2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做强做精一批终端消费品牌。(苏报记者 陆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