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脐带》今起登陆苏城院线 记者对话90后女导演乔思雪
电影《脐带》剧照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敏悦
内蒙古大草原唯美的自然景观,充满诗意的影像表达,年轻音乐人与阿尔兹海默病母亲之间温暖而朴素的情感羁绊……曹郁、姚晨监制,新人导演乔思雪执导、编剧的电影《脐带》已于今日登陆苏城各大院线,片中这些颇具质感的光影要素,曾在去年秋天吸引到大批观众走进影院,为小众文艺佳片买单。今春,电影《脐带》是否能够打好这套质感与情感的“组合拳”,与观众温柔共振?日前,乔思雪携影片来到苏州路演,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脐带》是乔思雪的长片处女作,故事构思于2019年。彼时,生长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乔思雪仍在法国留学,毕业之际,面临着留在法国还是回国拍电影的两难选择。“在法国留学的那几年,感觉和母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有一天,我在法国街头碰到一个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阿姨,患有阿尔兹海默病,找不到回家的路。当时我就很受触动,由这个阿姨想到我的母亲,并且开始思考我们的母女关系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乔思雪告诉记者,由此,她写下了《脐带》最初的故事蓝本。
因缘际会,乔思雪的这个故事,打动了摄影师曹郁和演员姚晨。两位在业内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前辈决意担纲监制,促成该片于2021年4月正式开机。其主创团队,从摄影曹郁,到道具、服装和音效,皆来自于《八佰》的团队。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在草原上拍摄。乔思雪说,在纯自然的环境里,整个主创团队就像一支组织精密的“小游击队”,所幸诸位老师经验丰富,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框架内,给了导演足够多的创作空间,“作为一个没有长片拍摄经验的新人导演来说,这种帮助是非常有益的。”
从文字到影像,从最初的故事到《脐带》成片,乔思雪在风格和影像上做了颇多改变。“最初的故事有点像一个年轻人把积蓄了20多年的、关于亲情的所思所想全部倾倒了进去,像一首由无数个情感瞬间填充起来的散文诗。但是曹郁老师和姚晨老师希望这个故事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而不仅仅是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
几经周折,《脐带》最终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音乐人阿鲁斯带领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我们找到了获得过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巴德玛老师饰演母亲一角,巴德玛老师的灵动与可爱,为这个角色增添了更多生活的质感。”乔思雪说。
如今,《脐带》迎来了与观众见面的决定性时刻,它是否能如“黑马”般在这个春天杀出重围,抑或是如大部分小众文艺电影一样叫好但不叫座?乔思雪说:“在这个故事里,我把我曾经感受到的东西全心全意地倾倒了出来,虽然这是一部蒙语电影,有很多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在里面,但我相信大众的情感触点是共通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我想表达的东西。”至于影片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实在并非一个创作者能够左右。
乔思雪透露,目前,她已经着手构思自己的下一部长片,“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第一部作品只是让大家看到你,第二部作品则决定了你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好、走远。下一部我可能会拍爱情片。”在这条刚刚起步的光影之路上,乔思雪希望自己能够从自己的成长经验中提取养分,用影像留下稍纵即逝的生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