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年轮镌刻奋斗的业绩,亦指引未来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理解“敢”的深意,发扬“敢”的精神,关键一个字:干。
这个“干”并非盲干、蛮干,“为干而干”,而是要在担当作为的士气里、干事创业的环境下,知行合一,不断丰厚“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思路作为,不躺平、不折腾、不冒进,把发展的目标看清楚,把发展的问题想明白,凝神静气破解难题,脚踏实地开辟新局。如此,才能不辱使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
以“敢”立为, 知行合一破难题开新局,需要“强信心、稳预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行稳致远的追求和健康良好的预期是信心的“源头活水”。经受住2022年疫情的持续反复冲击,定航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预期增长目标,苏州如何抢抓先机,奋力前行又蹄疾步稳?如何把握重点、张弛有度,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总基调,弹好发展的“钢琴”、唱响奋进的“合奏”?要做的许多事、要排的许多任务里,机遇优势很多,困难挑战也不少。“气可鼓而不可泄”。在前进道路上,越是面对艰难险阻,就越要树立大局观念、系统思维,强化规律意识,加强预期引导和预期管理;越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充分估计矛盾问题,更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既要有发现问题的清醒,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唯此,方能把牢“敢”的科学方向,自觉增信心,保持拼搏劲,坚守强定力,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以“敢”立为, 知行合一破难题开新局,需要悉心厚植“敢”的土壤、“干”的环境。当“敢”的行动总能得到肯定与保护,“敢”与“不敢”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和担忧,“敢”才能放开手脚、施展拳脚。因此,必须不断强化优化营商环境和吸引人才的决心。新年伊始,精准有效实施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容错纠错工作,发布一揽子人才政策礼包,55条政策措施“打包”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苏州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营造氛围环境,也是为每一个主体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创造机会、培土蓄势。破除不合理的制度性障碍,舒展成事立业的大小环境,聚人、强心更立信,“敢”的作为才能可观可感,富有意义。
以“敢”立为, 知行合一破难题开新局,还需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苏州的“敢”,向来与党组织的这份“担当”密不可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春到上塘”“昆山之路”,到苏州工业园区枝繁叶茂,苏州的每一次“敢”、每一项突破、每一个成功,无一不体现着党组织的强力担当和坚强支撑。组织是永动机、更是定盘星。“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只要有利于苏州发展、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工作落实的,都可以打开思路想、放胆放手试、甩开膀子干。”苏州在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组织为干部担当、为基层担当,大家就要为事业担当、为人民担当。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回望过去的历程,靠“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苏州创造出一个个沉甸甸的“第一”,“摸着石头过河”的生动事例数不胜数。历史已经证明,“敢”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不敢”则会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当干部激情干事大展拳脚,各地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企业扎根苏州大展宏图,群众贡献智慧大放光彩,“敢”的精神就能构建出发展的磅礴力量,破题开局必势不可挡。苏州的精彩未来在我们手上将更加可期!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