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苏州肩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使命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就是要把“敢”的精神体现在政治担当上,把“敢”的劲头集中到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效、开辟发展新局上,把“敢”的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今天起,本报特别推出“敢”字精神大家谈,进一步振奋精气神、“敢”领新征程。
□苏报评论员 周奉超
新春伊始,“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吹响了苏州抢先机、开新局的集结号。“敢”字当头,首先要干部敢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担当作为,是为“敢为”。干部是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干部敢为,既是职责所系,也是价值所在。干部带头敢于直面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攻坚克难,成事立业才有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苏州力量”“苏州示范”才能不断涌现。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永葆干部敢为的底气。谋事讲政治。树立“敢为”的政治品格和从政本分,首先要明航定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干部敢为的最大底气和最大保证。自觉把总书记关心的事、强调的事,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事、交办的事,作为苏州最应该干、必须干好的事,这是苏州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坚定使命感,不断增强干部敢为内生力。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就会有多大成就。敢不敢担当作为,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苏州被赋予“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神圣使命。能不能探好路、挑不挑得起大梁,关键看一个个苏州干部有没有“敢”的精气神,是不是真正“想为、敢为、善为”。以职责使命感增强“敢为”意识,不仅是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各级干部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作为,才能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以学立能,持续提升干部敢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大法宝”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从“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苏州工业园区枝繁叶茂。这些标志性事件之所以在苏州发生,就是因为苏州人历来想干、敢干、会干,苏州干部始终“急在前、忙在前、跑在前”。从核酸采样亭就地变身发热诊疗站、年货点,到赴境外招商争订单包机“苏州先飞”;从坚决顶住疫情持续反复冲击等超预期挑战,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占全省五分之一,到网友点赞“永远可以相信苏州”,苏州在改革开放、产业转型、统筹防疫与发展一线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就是“干部敢为”的最鲜明例证和最日常表率。对标新的发展目标,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提升“敢”的自觉意识,也是对“为”的主动思考和深入理解。干部敢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自我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士气能力。只有始终保持这种由内而外的争先劲、执拗劲,谋事讲政治、干事有激情、做事有标准、处事能坚韧、遇事敢担当、成事守规矩,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大展拳脚,在不断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现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