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述
近日,常熟市“新风礼堂”进入大众视野。为了做好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常熟市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通过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建设了62座“新风礼堂”,集礼堂、讲堂、文体、宴席等村级公务服务职能于一体,成为乡村文化创新的新形态。这一乡村文化载体的出现,既让农民办喜宴有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场地,减少了农民喜宴费用的支出;也使得乡里乡亲的婚宴攀比、高价礼金有了一个约束机制,遏制了要面子、讲排场、乱攀比等不良风气;还构建了一个乡村优秀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使“新风礼堂”成为良好家风、移风易俗、文化宣传的平台,传递了乡村文化的正能量,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需求。”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精神富有、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氛围,意义重大。乡村文化载体创新,就是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落地的好阵地。那么,怎样有效推进乡村文化载体创新呢?
首先,乡村文化载体创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自治的核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乡村干部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统筹能力,对农村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更能把握乡村文化创新的脉络,因地制宜用好农民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因此,要树立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威性,加强基层干部视野、能力提升,为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奠定方向。
其次,乡村文化载体创新,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乡风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提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因此,要凸显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机制促进他们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挖掘乡村社会贤达、爱心企业家、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公益志愿者等各类农村中坚群体的力量,通过提供项目资助、加强项目规划、主持设施建设、参与评议监管等形式,发挥新时代新乡贤的示范引导作用,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体现农民主体价值。
再次,乡村文化载体创新,要充分运用各类乡村文化形态。目前苏州农村已经全面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的主阵地。苏州农村普遍推行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一约四会”,也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形态。苏州农村星级文明户、家庭文明奖、最美家庭户等评比活动,以及最美庭院、最美菜园等表彰,同样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而“新风礼堂”这类新的文化载体的出现,直接对乡村移风易俗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一个“小切口”下的“大文明”。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精华的同时,要创新诸如此类的文化载体,让文化正能量潜移默化在农民身边,通过耳闻目睹、长期浸染,营造起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环境。
(作者为苏州干部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