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圆桌观察员/顾善闻

2022年的春天,苏州谋定了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城市战略目标。短短一年间,十大板块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风起云涌、聚合成型、整体起势。

然而苏州非常清楚,人才团队、科研院所、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极具爆发力的企业等,这些构成产业创新集群的诸多关键要素,仅仅是简单“相加”,那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要素“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行各业在一张协同创新的大网中产生激情四射的化学反应,久久为功,方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确立并巩固数字经济时代苏州在全省、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经济地位。

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苏州制造业。

光阴荏苒,又是新春,元宵甫过。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意气风发迎接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2月6日上午,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

过去一年中,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呈现出怎样的特色?本次大会之后,2023年的苏州要融合什么?怎么融合?又如何搭建加速融合的保障机制呢?让我们一一梳理。

整体起势

2022年,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在实力雄厚的实体经济总盘子里,产业创新集群所创造的产值不仅越来越大、所占份额越来越高,而且在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2022年苏州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3万家,数量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首次跃居全国第四;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10家、累计48家,均居全国第三。同样是在这一年,苏州新增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2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企数量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后续效应是工业总量构成和品质的焕然一新。在如今苏州创纪录的4.3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据“半壁江山”——比重达52.5%。这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甚至是苏州千年经济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质变时刻。

苏州3大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壮大、不断寻求突破的创新氛围中聚合成型、整体起势。2022年,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3个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上实现重大突破。苏州还新增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一心一意推动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将苏州打造为“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突破成势

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能在2022年一经打造即整体起势,起作用的非但只有底蕴深厚的工业基础和近乎完整的坚韧供应链,蝶变中的数字经济网络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聚合成型中整体起势,仅是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要向更深层次挺进寻求突破成势,作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和鲜明亮色,产业创新集群就必须追求并实现高质量的融合发展。这便是2023年苏州经济锁定的战略目标。

那么要推动哪些融合呢?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学专家郝跃在大会上发言。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苏州要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全面发力数字产业化,加快锻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先优势。积极为江苏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探索经验、多作贡献。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苏州要把制造业和服务化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以C端和终端为重点,大力引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全力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内在动力。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苏州要全力支持高校发展,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推动各类人才集聚,着力强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关键支撑。

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苏州要打造优势突出的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营造更多相对集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提供更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环境,进一步拓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有效空间;全力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建设新时代的“人间天堂”。

完成以上四个“深度融合”,正是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突破成势的行动路径。

矢志“破壁”

“融合发展”四个字,知易而行难。这意味着要打破地域、行业、部门以及人们思维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让一切有利于推动创新的要素自由流动、高效组合。

对苏州而言,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逐一“破壁”。这需要坚决发扬“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四敢”精神,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大前提下,激励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道发力,在实践中摸索出各个领域与范畴“破壁”的尺度、规律和经验。从一个个市场前沿的小融合着手,共同担当、更好作为,最终化小融合为大融合,积少成多使量变转化为质变,从而加速实现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从政府具体行政管理角度出发,苏州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让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只有心定了、有预期了,企业才愿意投资、研发、生产、招聘直至扎根。关键要素都深耕、都扎根了,产业创新集群的融合发展才会接踵而至

所以苏州必须从体系、规划、政策等方面入手,强化整体设计,进一步发掘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放眼全球亦是出类拔萃的营商环境——不断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像软件那样能够定期更新、必要时刻甚至能随时升级的更加优质的“苏式服务”,加速市域一体化历史进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让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枢纽地位要求产业创新集群一定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融合发展,本来就是追求经济效率的产业创新集群能够升级演化的本质特征。而随着近年来苏州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地位的日益凸显,人才、标准和制度等关乎产业创新集群突破成势的竞争要素,其深度融合的需求已变得极为迫切。对苏州来说,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壁”技术封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而打造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则承载着苏州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的蓬勃力量。

从整体起势到突破成势,产业创新集群的苏州之路,2023年,一定能在融合发展中行稳致远。

(图片来源:王亭川 濮建明 )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马志愿者在行动
叶子笑了
水上课堂
备战“苏马”
虎丘泥人展
“樱”你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