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木
今年春节,苏州不少青少年选择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吴文化博物馆开设的“吴地文化一万年”等主题活动以及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非遗项目展示等都受到了青少年的极大欢迎,全国各地博物馆也普遍迎来“打卡”热。
作为连接过去、现代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或许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诗与远方”,也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课堂。走进博物馆,青少年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见证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而有着“百馆之城”头衔的苏州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已逐步建成了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型丰富多样、主题多元的博物馆发展体系,为“打卡”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打卡”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过年新方式,这是一种令人瞩目的好现象。青少年从餐厅饭馆的吃吃喝喝中转到富含文化养分的博物馆,无疑是人生追求境界的重大提升,而这也让春节“博物馆热”继续火下去具备了重要的意义。因为博物馆只有真正全年无休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美好生活”加分。
我们有理由让“博物馆热”继续下去,这就需要博物馆方在策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强机制创新,有效盘活民间博物馆资源;另一方面,博物馆有必要向多维度发展,创新文化体验和传播,让市民参观体验感更佳。此外,要用好用活现代数字技术,让更多博物馆“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让文物更好“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之美得以更淋漓尽致地展示。
文物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凝固的历史。当前,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持续释放,其市场力量也更加凸显。对于苏州来说,擦亮“博物馆之城”新名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