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宗晓丹

1亩地,有多大?666.67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1.6个标准篮球场。1亩地,能育多少种?在各地育种实验室、试验基地,1亩地可以繁育十几个到上百个新品种。立春刚到,育种人员开始忙碌着追肥浇水,等待1亩地的种子试验田新品种诞生。(据2月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

小小的种子被誉为现代农业“芯片”。俗话说:“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要保障春耕春种有条不紊,为农作物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育种至关重要。大大小小多个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的试验田,种业创新的版图正在扩大,见证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夙兴夜寐躬耕,力促“芯片”发新芽。优质种子正在成为夯实我国粮食产能基础的重要支撑。作为现代农业“芯片”——优质种子要不断问世,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围绕育种难题敢于攻关。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以及各地育种方面的示范基地,科研人员正加紧春耕,为的就是将一批优质农作物品种加速培育,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为农业现代化植入更多的高产“芯片”。

不辞辛劳躬耕,确保“芯片”不负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育种的黄金时节。农业育种科研人员在总结秋冬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更是把重要的或需要扩大规模的实验放在春天。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每个春日的清晨,很多科研人员沐着晨光赶到试验田,抢抓有利时机观察记录种子的各种生长特点,把握大好春光,让更多优质的种子为我们的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为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提供有力保障。

不遗余力躬耕,交出“芯片”优答卷。一个个在实验基地上编号的数字编码,就是将来推进我国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新品种。为了让新品种的表现超过它们的前辈,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潜心精耕,将论文写在田野里,将更多高产稳产性好、综合抗病能力强的优质种子送到农民手中。如今,优质农业种子,已在中华大地上萌发出了一排勃勃生机。

躬耕“芯片”不负春,农家丰收喜洋洋。正是有了广大育种人员在希望的田野里潜心躬耕,不惧风雨,不辞劳苦,我国农业才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了更多从1到100的应用转换,为最美丰收画卷注入强大发展活力。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立体栽培
别样春意
最佳位置
万物“耕”新 奏响丰收序曲
立蛋迎春分
乡村春色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