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梅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做好思想上“破”和行动上“立”的大文章。
“破”的是“畏手畏脚”之弊,“立”的是敢闯敢干精气神。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秘诀”之一就是敢闯敢干。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州“三大法宝”之“昆山之路”内涵也在一个“敢”字。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昆山率先推出“红黑榜”,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四年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第一等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闲置资产 助力乡村新发展》入选全国宅基地改革与管理优秀典型案例。
聚焦增收致富,“破”的是“陈技旧念”之弊,“立”的是融合发展聚合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农村工作,说到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怎样更好发展特色产业?怎样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怎样推动发展农村电商?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技旧念”,破除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多模式种养殖、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因时制宜探索抱团发展、村企联建等新路径新模式,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凝聚融合发展合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聚焦人才振兴,“破”的是“体制机制”之弊,“立”的是创业创新强劲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当前,一些农村发展仍存在“缺人才”现象:缺发展引路人、缺产业带头人、缺政策明白人。因此,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就要精准引进“三农”专业人才,不搞“一锅炖”“一刀切”,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培育高素质农民,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进城人才下乡创业、企业家入乡投资,引导群众敢首创,让“农创客”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保障。做好乡村振兴的“破”“立”文章必将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必将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更加有力、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