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 沈红娣 高 岩
稿件执行 严 松 李浛芃
什么时候读散文《白发苏州》,都不过时。在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苏州的“传统”和“规矩”,从未成为苏州人生活的负担,却又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恒久而独特的文化追求。
比如,十全街。
——灯火霓虹下,一拨又一拨年轻人在这里会聚,或并肩漫步、或街角交杯,这座城市最新鲜的血液在这里交融、碰撞,让位于子城腹地的古朴街巷焕发出一股新潮气息。
数据显示,刚过去的春节,十全街瞬时人流量曾达大几十万,其中绝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已然成为街巷的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审美独特、追求新颖、表达恣肆,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喜好,又充满创意和活力,为市场与产业带来新契机。
这其中的作用力,便是年轻人带来的“年轻力”。
流行用语喜欢给“年轻”加上“力”,意味着这个群体能对城市的某些领域有所促进和推动,十全街成功出“圈”,恰好佐证了古城在更新发展过程中,正迸发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也反向受到他们更深层的影响。
近日,记者深入追踪,试图从古城街巷特色营造、网红街区在地生长方式、“年轻力”循环发展路径等方面,探寻古城“年轻力”再生的内在逻辑——十全街及其周边的特色街区,正用“亲切”“轻盈”和“青春”的身姿,刻画“白发苏州”的最新章回。
话题、场景、业态和“青春万岁”
十全街位于古城东南,全长1800米。在吴王阖闾时代,姑苏子城就在十全街附近(苏州公园一带),整个区域街市兴旺、行人稠密、十分热闹。明清两朝,这里便是文人富商政客的栖身之地。为皇家采办丝织品的“苏州织造”,更为这片街区留下了点睛的一笔。
熟悉十全街的苏州人都知道,这里的业态近30年几经调整,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涉外宾馆汇聚,到酒吧、服饰、玉器一条街,再发展为如今多元立体的网红潮流街区,十全街的“热闹”没有停歇,但聚焦的人群却越来越青春,越来越活跃,为古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近,在苏城年轻人交际圈内,“早C晚A”成为热门词汇,C指咖啡(coffee)、A是酒精(alcohol),“日咖夜酒”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受到“Z世代”追捧。在苏州,这场潮流的风暴眼不在其他的CBD,却出现在古城核心地段——十全街。
据不完全统计,十全街沿街单咖啡馆就有十多家,黑葉、绿狗、解药、麻雀……前阵子,茶饮品牌“7分甜”推出的轻醒咖啡,首店也开在这里,各个品牌的“自来水”为街巷带来了超高人气。
20多岁的华子,是麻雀咖啡的主理人,也是十全街上最早一批开咖啡馆的年轻人。5年前,华子看中了兼有古城底蕴和人流基础,且租金不高的十全街,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落户于此。由于独爱江南水乡的黑白灰风格,他用很少的成本简单装修了店面。“那一年,十全街上的咖啡馆并不多。麻雀的出现,让周边生活工作的年轻人有了一处休憩之所。口口相传,不多时便登上了咖啡热搜榜。”华子说。
紧接着,聚合效应在十全街开始出现。咖啡店越来越多,高峰时曾有几十家店面,吸引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以麻雀为例,三十几平方米的店面一天接待顾客上千人。而咖啡文化衍生出的休闲感也成为十全街的一个符号,并开始链接了红楼、解药等持有相同立场的品牌,进而推动了新社群的诞生。
这类新社群是十全街潮流文化的“核心”。“为了保持好这个‘核心’,我们联合了本土网红店铺红楼、上海咖啡THECOFFEEADDICT等一批有个性的店铺,通过联名、快闪合作、周年庆等方式,传播我们理解的‘十全街’精神,进而增加年轻社群之间的黏性。”华子说。
咖啡业态带来的当然不只有咖啡和咖啡店。更多的是一种年轻人生活的场景和精神的追求。十全街渐爆的人气,也吸引了长三角城市白领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年轻人索性将行为艺术搬到了这里和周边的街区。去年七夕,李成龙领着一群年轻人推了一支“巨型玫瑰”从干将路出发,一路经过西美巷、人民路、十全街、凤凰街、醋库巷,最终抵达平桥直街,沿途还发放玫瑰和气球,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十全街众多网红店铺负责人接触,他们有的驻扎在此十余年,只是为了守住老顾客的古城记忆,有的呼朋唤友来此创业,用新潮、时髦的表达方式输出自己对古城的见解……但他们都有同一个特征,便是对古城有着一份割舍不了的情怀。这些年轻人因为情怀回到古城,带来了最新鲜的设计、创作、营销方式,赋予了古城活力,但这种付出不是单向的。
“我们的存在为十全街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让这里变得更年轻也更自由。”华子说,突破了原有的场域身份限制,在这里,任何未知的事件与情绪都能随时上演——
古城千年。青春万岁。
多维触点交融出“轻盈”碰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所谓千年古城,都有一副“沉重的翅膀”。能朝气蓬勃地活在当下,其青春密码在于身姿“轻盈”。
苏州古城诸多独特的街区,都有类似的“轻盈”特质。这种“轻盈”标签,不仅限于消费人群年龄层面的年轻化,还涵盖场景空间、业态组合、话题形式的活力与生命力。
近几天,一个名为WallpaperSTORE*003的快闪店成了年轻人口中“极好拍”的代名词。快闪店位于仁恒仓街故居花园,两层的“宝藏”洋楼,以金色为主色调,搭配浓郁的孔雀蓝和宝石绿,与金属艺术装置共同组成极具未来感的“漫游仓”,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理想的‘新苏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空间给了我一个满分的答案。”小红书博主“程全你”说。
一家快闪店,为啥能爆火?
“程全你”在他的探店笔记中给出了答案。“姑苏古城的底蕴十分深厚,且几千年延绵不绝。古城里的大街小巷至今仍保留着历史格局,这份历史感是独特的,与年轻人追求的潮流结合起来,既会激起内心的古城情怀、文化自信,也能让年轻人捕捉到现代的脉搏。”“程全你”说,古朴街巷与潮流文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多面体,让年轻人对不同时空的文化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城市消费场景美学的更新,促进古城衍生出更富有互动体验的空间,带动消费行为的产生,这便是“轻”姿态带来的“盈”循环。
而这样的循环,正在古城各处生根、发芽。
沿人民路及盘门路,蓝·芳华、美地PARK等一批特色文创产业园集聚了古城许多年轻就业者与创业人,在这里,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健身跑道、攀岩墙等一应俱全,文创口岸、直播基地、网红孵化等各种业态交织出现,年轻人在古城内也能享受现代生活方式;在盘门景区内,“盘门玩月市集”引进了许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代游戏:飞盘、橄榄球、桨板等等,半个月就接待游客6.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36万元。
钱晨是看什么策展的主理人,从小生活在古城的她对于古街巷的吸引力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古城的魅力,在于其双棋盘格局为街巷创造了足够的纵深,来容纳各色‘空间’,这些视而不见、见而不达的小小凸点随机散布在街区,每一个凸点都可能会衍生出意料之外的古城韵味,这让看起来古朴的古城有了更多可操作性与可变性,这正是年轻人所追求的‘想不到’。”
轻而盈,盈复轻——这正是“白发苏州”活力澎湃的辩证轮回。
珊瑚礁系统有个“亲切”界面
越中国就越世界。都说苏州古城像个珊瑚礁生态系统,界面开放而亲切。游走其中宛如微生物,不由自主地被古城吸引,并通过各自的力量塑造古城,使其逐渐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古城成为“年轻力”聚集区并非偶然,看似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古城更新、引导方式和管理理念的高度统一与厚积薄发。
朱福全是苏州中法文化艺术创新基地创始人,打造了东升里文化艺术长廊,通过涂鸦、墙绘、装置等艺术形式对古城旧街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不准分手墙”“大隐于市”城市展厅等网红地标,吸引了阿根廷、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关注,将东升里这一平江路支巷成功推入世界视野中。
东升里的成功,让朱福全对于古城的街区营造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表示,姑苏古城拥有丰富的公共机构与商业空间,沟通着不同年龄层和类型的人群,就像一个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些公共机构和商业空间,就像珊瑚礁系统中的无数个空隙,游走其中的年轻人被‘五颜六色’的古城吸引而来,以年轻的目光审视传统街区的未来,用全新姿态来重新打开街区商业空间,通过自己的力量塑造古城‘形象’与‘内涵’,让古城这一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地循环。”朱福全说。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发挥着引导力,尝试在特定的街区中,将城市管理手段与时俱进或特事特办,譬如放宽沿街店铺门前场地利用方式、允许商户自我开发、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等,并鼓励店铺打造街区公共空间,真正提升街区整体的氛围营造。例如许多店铺选择让渡空间的门头设计方式,将自己的门脸后退半米,形成公共座位的区间,从而为年轻人打造更为宽松的古城环境与氛围。
“我们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权限,也反向利用他们的理念与技术,服务古城。”姑苏区古城保护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不久前,“平江SOHO文创人才街区”内,年轻的文化人才、文化创业者、品牌主理人相互分享,探索苏式生活新模式、新生态,“年轻人带来三维数字化扫描等科技手段,通过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正射影像与三维模型,精准还原文物原貌与细部结构,这给了我们全新的角度与方向,也是我们正在做的‘科技护城’。”
记者发现,近年来,基层治理手段持续更新,“一刀切”的传统硬性管理方式不见了,如今的基层管理人员思想解放,善于接受与创新,包容度强、体贴度高,他们针对不同街区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化、特色化管理,例如允许多种形式、语言的店招出现,为街区整体氛围营造提供空间与权限、辅助引导一些政府活动在特色街区落地、利用公共媒体平台为古城“年轻力”造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古城活力之火添了把“柴”。
古城“年轻力”的回归,是一场双向奔赴,是城市管理者与市场之间形成的有效平衡,是古城有机更新迈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