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吴江七都镇创新思路、探索路径,全力服务退捕渔民—— 

2021年,吴江区七都镇1451名渔民“洗脚上岸”。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上岸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为做好“渔家三代人”的转产安置工作,让退捕渔民安居又乐业,七都镇人大创新思路、探索路径,建立“渔你相伴”代表工作室,心贴心倾听民声,零距离服务群众,实打实打通代表服务渔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0名代表齐入驻,把工作机会送到“家门口”

“渔你相伴”代表工作室入驻的10名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中,既包括渔民所在村的村干部,又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工作室制定了人大代表值班制度、接待制度,以“渔家三代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代表们每月10日坐班接访,听取退捕渔民在转产安置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渔民群众真正实现“就业上有门、致富上有路、生活上无忧”。

“‘渔你相伴’代表工作室为上岸渔民搭建了一个崭新的交流平台,现在,渔民们反映问题更方便、更快捷了。”吴江区人大代表、吴溇村书记顾雪冬来自土生土长的太湖渔民家庭,多年来持续关注着太湖生态保护和渔民生产生活。“有些渔民反映,退捕后,因其自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合适的工作非常难找。”

为此,人大代表们积极反映相关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2020年以来,针对退捕渔民群体,七都镇人社部门积极开发了“蓝藻打捞”“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公益性岗位,切实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以前是太湖水养育了我,现在轮到我去回报太湖、保护太湖了!”60岁的退捕渔民宋彩生应聘上了太湖蓝藻打捞工,当起了“太湖美容师”。

2021年,为帮助渔民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七都镇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在渔民较多的渔村社区和吴溇村分别成立了“苏州吴松源劳务合作社”“古溇吴韵劳务专业合作社”,把工作机会直接送到了渔民群众的“家门口”。

截至目前,两家合作社共为退捕渔民提供了疫情防控、垃圾分类、水上作业、池塘改造等42个工作岗位,累计用工达到8974人次,发放工资203万元。

畅通大闸蟹销售渠道,助力上岸渔民圆创业梦

“很多上岸渔民反映想要发挥‘靠水吃水’的长处与强项,继续从事太湖大闸蟹养殖、销售的‘老本行’,但销售渠道成了难题”。为此,顾雪冬向镇上提出了新建一个水产交易市场的想法。

在七都镇的大力支持下,吴溇村水产交易市场建成,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共设有90个摊位。最终,53位退捕渔民成功竞得水产交易市场的53个摊位承租权。

去年10月,吴溇水产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太湖大闸蟹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据顾雪冬介绍,该市场今年年交易额将达2亿元。水产交易市场的成立不仅壮大了吴溇村的村集体经济,也为更多的“渔二代”“渔三代”提供了就业机会。

除了线下销售的传统路子,年轻的“渔二代”“渔三代”更青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通过动态跟踪渔民需求,七都镇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围绕培育一批“七都大闸蟹推荐官”的目标,开展了电商直播培训班、退捕渔民就业创业训练营、退捕渔民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订餐式”培训,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渔民实现创业梦想。

90后周宇是一名“渔三代”。2021年,通过淘宝店铺销售及直播带货等途径,公司大闸蟹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目前,周宇已经同当地十多家大闸蟹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他的公司也已经发展到20多人的规模,其中一半是附近的上岸渔民。

“七都镇‘渔你相伴’代表工作室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上岸渔民的密切联系,让工作室成为渔民反映问题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确保退捕渔民走上岸、立住脚。”七都镇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苏报驻吴江区首席记者 王英 见习记者 朱亚蕾)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马志愿者在行动
叶子笑了
水上课堂
备战“苏马”
虎丘泥人展
“樱”你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