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 家在苏州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民生 社会 理论 时评 文体 教育 旅游 图闻 专题 工业园区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古老的大运河,从由水而生、依水而建的相城区望亭穿镇而过,为望亭打通了经济动脉,创造了古今繁华,留下了御亭、皇亭碑等丰富的历史遗存。

望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第一镇,亦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科创圈交汇点。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的望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抢抓新机遇,塑造新优势。

望亭正加快跨域合作,通过融入市内全域一体化,写好空间集约的大文章,推动毗邻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两岸产业结构,激发发展潜力;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打造农文旅融合好环境,全力做美大运河苏州段“第一印象”,全力擘画大运河两岸新图景。

老工业区“退”出发展新空间

【镜头】

奔流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上,一艘艘装载着石子、钢材、建材等的货运船只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位于京杭大运河边,设立于2001年8月的新华工业园,正是望亭镇最早成立的镇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现有企业院落98个,包含企业285家,其中,不乏一些高度依赖漕运的码头企业。

“不少码头企业不仅属于低效企业,还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由于地块毗邻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开区和通安镇,涉及飞地,在长效治理上,始终不尽如人意。”望亭镇副镇长、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支耀周说。

2022年下半年,望亭镇启动新华工业园提档升级行动,大运河边与通安交接处的某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完成清退,2023年年初,这里将改造提升为新华工业园的配套绿地。而在与浒墅关交界处,随着环境的不断提升,这里已成为居民们夜间散步的好去处。

【纵深】

大运河穿镇而过,大运河两岸的每一寸土地,对高质量发展中的望亭来说,弥足珍贵。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让其生“金”强镇,望亭着力把每一块“边角料”都转化为“金边银边”。

近一年来,望亭针对大运河两岸的码头行业、木制品行业、非金属行业、低端物流仓储行业,开展专项淘汰清理行动,为产业提升打好基础。

做强顶层设计,优化升级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集约利用。“我们锚定未注册、零贡献、低效利用、产业落后等‘4类整治提升对象’,制定《浒墅关—望亭工业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望亭镇党委书记王丰说。

计划明确,以新华工业园为重点,实现5年园内亩均20万元以下企业全面提升;3年内分批次全面清退或提升亩均5万元以下和D类企业;亩均税收提升50%。全镇3年内分批次清退或提升亩均5万元以下和D类企业118家;释放发展空间不少于475亩。

“牵牢土地要素这个‘牛鼻子’,系统梳理全镇存量地块,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望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国燕说。

望亭优先对运河沿线的工业企业进行淘汰,逐步形成工业用地成片集聚效应。“预计新华工业园转型升级一期将在今年启动建设,规整后的300余亩土地上,导入科技研发类企业,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望亭镇党委委员、经济发展局局长胡叶平说。

在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望亭将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及现代供应链产业等“4+1”产业体系加强招商引资和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按照每千平方米50万元税收标准引进企业,预计可产生税收6500万元,亩均产值2024年提升至400万元,2025年提升至500万元。

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为望亭毗邻区域老工业片区转型升级铺就“快车道”。望亭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签署区域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提升产业能级、优化空间布局、改善交通组织等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三年一个小目标,望亭也为自己定下了远期目标,待2035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后,将对路网进行进一步优化,对低效企业进行更大尺度、更高标准的腾退,完成老工业区的提升。

以“绿”为底绘就生态新画卷

【镜头】

“近3年来,180多家大运河沿线企业烟囱排气口治污设施、涉水企业废水排口、监测站房等关键部位的高清监控全部接入智能化监管平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区域内涉水、气重点企业监管全覆盖。”望亭镇党委委员、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陆骏说。

走进望亭镇集成指挥中心大厅,电子大屏上一个个简洁的模块清晰明了,针对太湖、大运河、望虞河以及109条河流的水质保护管理模块,扬尘监控、重点河道水质断面监测等一系列功能一应俱全。目前,平台已整合接入19个部门系统数据,智能化监管平台正是其中之一。

“平台已与镇执法局建立联动合作,可实时查看平台运行数据,指挥调度就近执法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调查核实,要求企业进行整改。”陆骏说。

【纵深】

大运河望亭段沿线共有千余家企业,企业多、规模小、分布散,仅仅依靠执法人员开展巡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科技赋能,开启“人防+技防”模式,不仅实现了全时段监管,更大幅扩大了监管覆盖面。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发智能化监管平台,提升智能化监管手段。同时,依托智能化监管平台,整理重点排污企业名单,进行重点监管。”陆骏说,望亭将对现有企业进行全方位“体检”,形成企业“体检报告”录入平台,将企业入驻起的执法检查记录、治理改造资料等进行保存,实现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绿色是大运河的底色,做好大运河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是手段,统筹好大运河两岸公共空间、城市功能、滨水景观等,才能绘就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望亭大力开展沿线码头“三个一批”专项整治,通过优化提升一批、有序纳归一批、依法取缔一批,沿线码头已由原来的39个整合到16个,并均已建成污染物接收设施;未来沿线码头还将整合到不多于五个作业区。“我们正谋划望虞河集装箱码头建设布局,实现码头、港口与物流园、工业区形成联动发展。”望亭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工委主任袁涛说。

自2017年以来,望亭镇累计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833家,通过清理、回购、置换等方式,整理出即可使用土地达2200亩以上。望亭贡湖高端制造和创新研发社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个个高端载体,在运河两岸拔地而起。

打造好运河沿岸的绿色生态带,让沿岸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绿”。望亭按照“两岸三段一景观”的设计思路,完善运河沿线绿道系统,目前,一期工程1.9公里的吴门望亭运河公园段已完成,另有可通行步道0.86公里,这里已成为群众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望亭镇还在优化乡村环境上下足功夫,南河港、仁巷入选第三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三星级康居村48个。通过美丽菜园、美丽庭院、美丽村庄“三美融合”,绘就一幅美丽的北太湖村庄风光图,留住了北太湖的浓浓乡愁。

文化为根焕新运河古驿新气象

【镜头】

游泳馆、篮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小剧场、健身房、图书阅览室……历时2年多的建设,2022年年底,“运河新地标”——大运河文体馆开馆试运营,这是相城区首个投用的乡镇文体馆。

望亭镇大运河文体馆地处望亭镇中心地带,位于马驿路以西、牡丹路以北,总建筑面积为10028平方米,将为市民提供文化与健身场所,兼顾高端赛事、演艺活动、商业展览等需求,进一步完善望亭镇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满足全镇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最优环境,持续推动“文体+”融合发展。“我们抢抓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与苏州高新文旅集团展开深度合作,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着力将大运河文体馆打造成一个展示城市文化风貌、激发城市活力的新平台。”望亭镇党委委员王栋说。

【纵深】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古“驿”新城,望亭人并未停下脚步,持续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2022年年初,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江苏省苏州北太湖旅游度假区;吴门望亭运河公园获评国家3A级景区。如何让“省级旅游度假区”金字招牌持续闪耀,望亭镇启动总投资约7.18亿元的“吴门望亭”大运河文化带系列项目,近一年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文旅新载体陆续亮相,成为苏州城北新的打卡热点地。

2022年,大运河两岸堆积的集装箱摇身一变,改造成了运河公园2500平方米集装箱艺术街区,11.5亩薰衣草花海生态区也完成升级改造,并全新推出运河吴门光影灯光秀。“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望亭运河服务区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将与“运河十景”串联,打造大运河最美水上驿站。

作为大运河沿岸农业重镇,“农”是望亭的“根”,也是做出特色的“本”。“我们将沿运河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特色名片来打造,不断提升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望亭镇党委委员蔡霆说。

秋千四部曲一期、田园小火车等项目完成,“大自然课堂”户外研学活动启动,体验稻香美景与农耕文化;增设网红零售车等多元消费场景,新建一批运动休闲度假载体……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望亭全域农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融合发展之路,走得越发精彩。

“‘吴门望亭’是大运河入吴的第一站,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我们将持续做好‘做美大运河苏州段第一印象’, 全力展现‘运河吴门第一镇’新气象。”王丰说,望亭将积极地发挥临锡优势、融入科创格局,扛起区域协同的使命担当;把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稳步推进新华工业园、国际物流园、老镇区等重点片区的更新建设;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抓手,焕发运河驿站活力,在新一轮发展的大潮中展现新作为,为相城建设“双中心”作出望亭贡献。(苏报驻相城区首席记者 袁雪 相望萱供图)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冠军进校园
萌娃春游
授粉
义诊进社区
戎耀联盟成立
虎丘山采春茶